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新书推介

《城市不是计算机——从另一种视角看智能城市》

基于计算性模型的城市理论,即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管理的智能城市有望为城市生活带来新的效率和便利,然而这些模型限制了我们对城市的可知性。本书揭示了城市如何包含多样、在地的智慧与知识传承,并提出这些资源能够对日益流行的算法模型进行重要补充和纠正。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考察了城市技术和计算模型的伦理和本体论含义,讨论了它们如何塑造并在许多情况下深刻地限制了我们与城市的接触。作者进一步研究了数据驱动城市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方法和基本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本书展示了“城市即计算机”的隐喻是如何将基于地点的知识转化为信息处理的,这一隐喻支撑着当今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城市设计。然后,作者设想了如何构成并维持城市中更加多样、开放、包容的机构和基础设施。作者展示了公共图书馆作为智能城市的“服务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描述了维持一座城市许多“移动部件”所需的“养护规模”,叙述角度覆盖了多层面,从“旋转硬盘”到桥梁维修等。

本书融合了城市研究、数据科学、媒体和信息研究的见解,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种富有远见的新方法,为我们看待作为信息的城市以及我们与之互动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书也让人深刻地意识到,智能城市主义在城市生活研究中过于技术官僚化和工具化,使得其主要服务于资本和精英的利益。作者对技术、空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将对学术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陈泽胤)


《为伦敦设计——城市思维试验》

“为伦敦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和战略发展上的一个独特实验。2006年,时任伦敦市长的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和他的建筑顾问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成立了“为伦敦设计”(Design for London)团队,以“思考伦敦,思考伦敦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成就更好的伦敦”。该团队属于伦敦政府内部成员,但由于不在其正式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因而常被质疑。该团队没有行政权力和资金,但其运作可跳脱出政府的通常限制。在利文斯通和罗杰斯的介绍下,与该团队同名的书籍出版,讲述了21世纪前10年的故事以及其中激动人心的时刻,而彼时的伦敦是无数新想法的试验田。《为伦敦设计——城市思维试验》一书概述了诸如伦敦奥运会、公共空间项目、伦敦高街改造和绿化项目等一系列关键项目的管理流程,批判性地反思了可以从在战略城市设计中学到的教训,并考虑了未来如何为伦敦制定设计议程。

通过对“为伦敦设计”这一团队的战略方针以及团队工作的详尽描述,并记录其发展的特殊方法和城市理论方法,本书旨在通过对伦敦发展经验的阐述,基于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活动与公共项目的分析,帮助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专业的学生以及来自政府机关、独立机构和社区的规划从业人员理解城市中的“场所营造”概念与空间复兴。 


(张修宁)

《城市科学导论——城市作为复杂系统的印证及理论》

城市是最高程度的人类文明,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类生活在城市中。在本书中,作者将城市视为复杂适应性系统,并将该思想运用到城市运行的各维度,涵盖创新、经济发展和聚落模式等多方面。此外,作者试图以一种超越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以及既有理论边界的方式来构建城市科学的理论体系,透过社会异质性、复杂网络、规模化、因果循环和信息等视角,探讨城市生活对该理论体系的推动和促进。

尽管“城市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观点,但城市研究者仍然缺乏一套全面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城市本身和城市化,需要有用的和可证实的预测,并构建一个坚实的实证研究体系,以推动城市科学的理论继续发展。作者将他的框架应用于以下问题:不同尺度的创新和发展、人类推理和战略决策、定居与迁徙模式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和资源利用的影响、不平等和不公平、生物多样性、高低收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作者认为,关键之处在于要认识到城市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只有通过知识积累、人类合作和集体行动才能推动建立一个更好的未来。

本书为理解城市提供了一个具有话题性、百科全书式的和令人兴奋的新方法,既综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多学科的经典理论,也为进一步理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提出了一条层层递进的路径。


(张修宁)

《形与流——城市韧性和气候公正的空间政治》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制定规划以应对气候变化并适应其影响。许多情况下,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居民团体会抵制这些规划,通过“反规划”来抗议不公正和排他性的行为。《形与流》一书研究了纽约、雅加达和鹿特丹三个城市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及地方社区针对这些规划中的不公正和疏忽之处所形成的自发反抗行动。

本书指出,一方面,全球城市环境规划组织网络不断增长,且这一网络与资本主义指导下的城市发展产生了紧密的交织;另一方面,社会运动也时常能够利用这一网络的力量。本书将探索在各种空间尺度上展开的、由一系列争论和干预相互交织的城市环境的未来。作者基于参与式的田野调查以及自身在建筑和城市设计方面的背景,从理论阐述、规划实践与设计策略的视角出发,重新建构了城市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城市适应的社会空间类型,并考虑了“公正”韧性的概念,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公平公正的城市气候未来的规划设计理论框架。

本书为实现更加公正和有韧性的城市未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非常适合从事城市气候研究的专家与学者阅读。同时,本书为气候城市主义政治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将推动政治生态学走向更具创新性的方向。

(李澜)


《看不见的城市——城市贫困群体的精神生活》

本书从文学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全球城市、贫困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基于横跨三大洲的案例,作者解读了贫困的虚构表达,并将其置于各城市的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文化背景下,尤其关注于满足贫困人口的福利需求的国家政策对这种精神病学文化的促成作用。本书进一步通过临床案例研究以及全球六个城市的社区心理治疗计划的广泛合作和知识共享的成果,探讨了不稳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研究与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文学作品相互穿插,将阶级、种族、全球化和移民交叉点上的身份、疾病和死亡问题融入其中。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对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进行人本和具有想象力的介入模式,是对贫困群体进行适应性心理分析的重要过程,而寻求无意识的平等是减轻贫困的关键。

《看不见的城市——城市贫困群体的精神生活》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它重新明确了文学、精神分析、后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以及激进主义等多种概念之间的界限,并揭示了本书题名中“看不见的城市”的含义:全球城市不是随意的、没有思想的国际化城市,而是即使充满创伤但也有团结、生活、想象、痛苦和生存的地方。本书将会改变读者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体验和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对边缘群体的理解。


(王伦)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3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