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料交流>译文赏析>正文

商业路径的研究——解析形成公共空间的街道边界(节选)

作者:凯瑟琳·尤因(Kathryn Ewing) 邢晓春 潘春燕 译


你们生活在时间里;我们生活在空间里。

你们总是在不断前行;我们总是止于现状。

宗教是我们的初恋,我们沉醉于玄学。

科学是你们的酷爱,你们乐于探寻万物之本。

你们信仰言论自由,你们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坚守沉默是金,我们陷入冥想。

自信是你们成功的钥匙;

自欺欺人是我们苟且偷生的奥秘。

你们每日受到激励,永不满足;

我们自幼习得清心寡欲,学会放弃。

尽情享乐是你们的向往;征服欲望是我们的目标;

在人生的黄昏,你们功成名就,坐享劳动的果实;

我们则退出尘世,期待来生。


哈里·N·达姆(Hari N. Dam)

“东西方生活的反思”

(摘自《穿越宗教圣地印度》,罗杰·豪斯登(Roger Housden)著)


发展中国家商业路径的概念

想到一个城市时你会想起什么呢?是它的街道。1

(雅各布斯(Jacobs))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津巴布韦,尽管充斥着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是,它们仍然设法保留城市小规模空间中的社会生活,创造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推动非正式活动在街道上展开。

“商贾之路”作为收集和汇总各种自发性活动的主要容器这一概念2,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非正式商业领域是城市大多数贫民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这种非正式的生活方式通常依赖于沿着重要街道的商业路径,并组成城市的肌理。“街道”作为一种线形元素,其概念必须被理解为“城市的生命线”,并作为“社会复杂性”的一部分。3 街道拥有城市的活力、张力和兴奋点,是对社会和空间进行整合,而不是将其分割。街道是公共空间,应该对所有人开放。

迄今为止,街道是城市肌理的最具重复性的要素;然而,所有的街道都各有千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条街道是同样的……它们的内在复杂性是如此多样,对城市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4

(德卡洛(De Carlo),1988 年)

埃登斯尔阐述了街道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活动:

街道位于蜂窝状的结构中,带有许多开口和通路,使人不禁想起迷宫。人流和物流从各方向交叉,穿越街道,转入庭院、小巷和死胡同。最繁忙的街道往往是这种空间网络的主要干道,它们决不仅仅是“购物的机器”,而是各种活动进行的场所。5博迪(Boddy)认为“街道和文明一样古老,它们成为公共生活的象征,带有所有这种生活所包含的人际关系、冲突和包容性”。然而,多年以来,在西方社会,这种公共街道的概念已经转变成车辆行驶的设施,“真正的城市街道的步伐和节奏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博迪进一步说明,西方社会正在改变对街道的积极的功能性利用,而“其他更古老的街道,因其恼人的恶臭和巷堂风、以及不可预见性,在人们心中成了烟雨一样遥远而缥缈的回忆。”6戴维斯(Davis)在此基础上继续论证,认为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新型的庞大建筑物和购物中心已经抛弃了传统街道,破坏了其自发性,因而公共活动被迫转入室内,被严格地分成若干隔离的空间。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举措把公共空间变成了私人领域,同时破坏了生动的、自发形成的“街道生活”。

对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出现街道成为绿洲的情况,变成的只能是沙漠。在街道功能还没有退化成公路和停车场的那些国家,街道中有很多设施方便人们使用;藤架走廊和遮阳蓬(沿着整个街道的),类似帐篷的构筑物,或者永久性屋顶。所有这些要素都富有东方特征。

最具有双重定义的街道遮盖物是拱廊——市民团结的有形表达。他们除了使街景统一协调之外,还代替了古老的集会场所…与“正式的”建筑融为一体。8

(博迪, 1992 年)

集会性质的公共开敞空间出现在一条或几条街道的交叉点,成为路径的中断处,“一个若干社区的聚会地”。9这些积极的公共空间容纳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促进和增强了可以共享的城市生活。乌伊腾博加尔特(Uyentbogaardt)把这些公共空间描述为“城市活动的容器…应该成为积极的、多功能城市空间”。10

开敞空间在城市肌理的组织构架中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空间品质依赖于实与虚的对应程度,以及人在街道中穿行或穿越活动的能量流大小。公共空间有能力将街道的能量流吸收进来,或者将之辐射回街道的能量流中。

完美的街道是和谐的空间……街道不是一片区域,而是一个体量……它不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与环境不可分隔…街道是一种基体:城市客厅、沃土和发源地。11

(鲁道夫斯基(Ridofsky), 1969 年)

街道边界和公共空间是如何为市场和商业路径定性的呢?


作为城市发生器的沿街集市

城市环境中的“欢乐共生的生活”

伊斯法罕的众多城市市场都位于公共街道内,在某个节点逐渐扩大,形成面积更大的公共生活区域。这就构成了沿街市场这一有趣的概念——由众多聚会点连接起来的商业路径,一种欢乐共生的生活。

皮蒂(Peattie)描述了一种理解人类生活的新方法。12

中心目标可以看作是 “建立一个社区”或者“保护”现有的“社区感”。而我要建议换一种文化的概念:“欢乐共生

伊凡·伊利希(Ivan Illich)把共生描述成“人与人之间的自发而有创造性的交流;以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交流”13。认识到这种欢乐生活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理解街市作为城市环境的发生器这一观念。

弗里德曼(Friedman)从建筑的角度将共生描述为“归属于建筑外部的空间”,这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场所,“如果那些空间能够被街道上的人流恰如其分地引导,那么这一建筑就是欢乐共生的...获得欢乐共生建筑的方式与功能性空间的‘交织式设计’相关联。”14

市场形成了一种欢乐共生的生活场所,在任何城市环境中都深深吸引着人们。一条商业性街道也有同样的效果。市场可以从一条街道开始生长,进而形成公共空间和充满欢乐共生的生活处所,在此,“欢乐共生的生活空间并没有从公共空间中分离,而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出入。”15迪尤尔和乌伊腾博加尔特把城市的市场定义为“许多商人在空间(通常是开敞的公共空间)中聚合的物质实体”。16

弗里德曼认为“中途停留的场所”(广场和集市、楼梯、赛场的看台)的“欢乐共生性”显然比“通行用途的场所”(街道、走廊、通道)强烈得多。这一点在伊斯法罕很明显,街市形成了通往主要的公共空间、入口周围的小型空间、或喷泉的运动路径,这些都是充满欢乐共生的生活处所,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整天人来人往。建筑之间产生出的可资利用的“间隙”,形成了容纳欢乐共生生活的空间,这是一种积极的体量,而非消极的剩余空间。


结论

城市应该被看作文化冲突和变化的大漩涡,令人激动、兴奋不已,而不应该理解成整体的解构。正相反,我们应当欣赏并仔细研究城市的片段,并且与这类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产生共鸣。17

通过理解街道中欢乐共生的生活的重要性,正如在伊斯法罕、斋浦尔和哈拉雷等城市中所见,人们就可以理解这一概念,即公共街道的生活必须作为一种形成街道边界整合的积极属性,并且应当长期保持下去,这样一来,街道边界也成为一种未被设定的要素标记出的边界。尽管哈拉雷作为一个非洲城市,与亚洲的两个案例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社会体制,但是,所有这些案例研究都展现了很多思想,它们综合起来揭示出一种基本观点,即街道成为一种“生活的环境,充满人性气息”。这些案例研究中的市场和街市提供了涉及范围极广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在此,访客和居民在穿越街道的断断续续的路程中,都沉浸在一种复杂的空间网络中,仅仅在沿途因偶遇停顿、或在公共空间里停留。每日都有欢庆的集会,交汇在城市生活的一片混沌的原动力中。穿行于非洲或亚洲街市中的人们,就这样持续地浸淫于感官和视觉的刺激中,为这光怪陆离的世界而兴奋,这与西方世界的街道迥然不同:西方的城市栖居方式已经把街道生活变得可预见、单调而缺少感官特性。

本文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商业路径是城市肌理的积极的整合者,不能视其为问题成堆、充满负面活动的、灰尘漫天的肮脏场所,只有城市贫民在此栖居。所以我们说,街道是公共场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形式,它们充满活力地汇聚在一起。这些街道逐渐形成了非正式、不规整的商业路径,产生出可以适应多种功能的街道边界,即跃动的、五花八门的、令人振奋的界面。非洲和亚洲的商业街道提供了一种环境,其中有无数种可嗅的味道、无数可以观看的场景、可以遇见无数种人、带走无数的回忆。


1 J·雅各布斯(J. Jacobs)– 解读街道——序论,选自N·法伊夫,《街道的意象》(1998 年) 第 1 页。

2 R·乌伊腾博加尔特(R. Uytenbogaardt) - 乌伊腾博加尔特讲座笔记,城市规划问题——住房开发系列讲座((1995 年)。

3 T·埃登斯尔 - 印度街道的文化,第14 章,选自N·法伊夫《街道的意象》,(1998 年)。

4 G·德卡洛(G. De Carlo) - 城市广场还起作用吗?《空间与社会杂志,第42 卷, (1988 年4-6 月刊)第5 页。

5 T·埃登斯尔- 印度街道的文化,第14 章,选自N·法伊夫《街道的意象》,(1998 年)第206 页。

6 T·博迪(T. Boddy) - 地下的和架空的(1992 年)第123 页。

7 M·戴维斯(M. Davis) - 城市空间的军事化(1992 年)第155 页。

8 B·鲁道夫斯基(B. Rudofsky)-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选自《为人设计的街道》(1965 年)。开头的引文。

9 T·埃登斯尔 - 印度街道的文化(1998 年) 第 206 页。

10 D·迪尤尔(D. Dewar)和R·乌伊腾博加尔特 -《为居住创造生动的城市场所》(1995 年) 第 29 页。

11 B·鲁道夫斯基-《为人设计的街道》,导言(1969 年)。

12 L·皮蒂(L. Peattie)- 欢乐共生的城市,选自《市民城市,J·弗里德曼(J. Friedman) (又参《对发展的思考》,普莱纳姆

出版社,纽约, 1981 年)。.

13 I·伊利希(I. I11ich) - 《快乐的工具》,哈珀与罗出版公司(1973 年)第11 页。

14 Y·弗里德曼(Y. Friedman) - 为人民的建筑,空间与社会(S&S),第50 卷,(1990 年)第 60 页。

15 Y·弗里德曼 - 为人民的建筑(1990 年)第 59 页。

16 D·迪尤尔和 R·乌伊腾博加尔特 - 《为居住创造生动的城市场所》(1995 年)第 53 页。

17 S·摩根(S. Morgan) - 选自关于“居住在城市”的讨论笔记(1999 年)。


本文节选自伊恩·博登和卡捷琳娜·鲁埃迪·雷,《怎样撰写建筑学学位论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年,北京,邢晓春、陈晖等译。

Autor: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66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