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0
2014年第6期   DOI:
通向“健康城市”的邻里规划——《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引介
Neighbourhood Planning Towards “Healthy Cities” - Introduction of Shaping Neighbourhoods: for Local Health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

唐燕 梁思思 郭磊贤

Tang Yan, Liang Sisi, Guo Leixian

关键词:

Keywords:

摘要:

本文介绍的《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一书(以下简称《塑造邻里》),是欧洲健康城市网络第3、4期行动的关联成果,英文版自2003年面市以来,如今已经发行了第二版。作者休·巴顿(Hugh Barton)、马库斯·格兰特(Marcus Grant)和理查德·吉斯(Richard Guise)均来自于西英格兰大学,并长期服务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规划咨询机构,是欧洲健康城市网络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研究者。该著作立基于英国的规划制度及其变革经验,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探讨了健康与可持续规划原则在邻里层面的具体应用。同时,它也以操作手册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场所和健康之间的诸多联系,并充分说明了有效运用这些知识为将来创造更美好环境的规划方法,从而搭建起“健康”与“规划”的联系纽带。


Abstract: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33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BAJ04B01-b)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CZH140)、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YETP007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CSC01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基金(2012Z02121)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唐燕,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区域治理。yantang@tsinghua.edu.cn
梁思思,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场地规划与城市设计。liangsisi@tsinghua.edu.cn
郭磊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leixianguo@gmail.com


译者简介:

1 健康议题重返城市规划:“健康城市规划”范式的兴起
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着巨大影响,这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会与人类健康问题息息相关。早在1844年,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镇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城市健康问题,英国率先成立了“城镇健康协会”(Health of Towns Association)以改善城镇聚落中恶劣的居住条件、遏制霍乱等传染病的流行和提升工人健康水平。1848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在英国的颁布则在全世界率先掀起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序幕。
尽管公共部门对城市健康的认识与干预孕育了城市规划,然而,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逐渐成形与完善,将“健康”置于首要位置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却日渐缺失,那种认为借助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综合处理交通、生态、功能、环境等城市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安排)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城市健康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规划设计师和城市决策者,使得“健康”(health)与“规划”(planning)渐行渐远。1993—1997年,对欧洲城市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卫生部门与规划部门能够定期合作的城市案例仅占全部抽样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被访的规划部门领导都认为,“规划政策”与“健康政策”没有实现兼容与融合[1]。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积极倡导和引领下,“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议题进入城市规划师的视野,使健康问题逐步得以重返规划领域和政治舞台。“健康城市”一词始于1984年的“健康多伦多2000”会议。此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公布了“健康城市与乡村倡议”(WHO Initiatives on Healthy Cities and Villages),并在北美和欧洲正式发起“健康城市项目”(Healthy Cites Programme)来推进健康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公室开始与欧洲各国合作,组织建立起“欧洲健康城市网络”(European Healthy Cities Network)——该网络以5年为一期开展围绕特定主题的城市建设行动,至今已进行了5期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健康城市网络与“欧洲可持续城镇运动”(European Sustainable Cities & Town Campaign)联合运作,从新的高度呼吁人们重视“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鼓励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践行。彼时适逢欧洲各地政府根据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竞相制定“地方21世纪议程”(Local Agenda 21)的热潮,生活品质与可持续性由此上升为欧洲规划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到了1998年,雅典国际健康城市会议第一次提出“健康城市规划”(healthy urban planning)思想,为世界各地建设健康城
市提供了新的规划范式。
本文介绍的《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一书(以下简称《塑造邻里》),是欧洲健康城市网络第3、4期行动的关联成果,英文版自2003年面市以来,如今已经发行了第二版。作者休·巴顿(Hugh Barton)、马库斯·格兰特(Marcus Grant)和理查德·吉斯(Richard Guise)均来自于西英格兰大学,并长期服务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规划咨询机构,是欧洲健康城市网络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研究者。该著作立基于英国的规划制度及其变革经验,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探讨了健康与可持续规划原则在邻里层面的具体应用。同时,它也以操作手册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场所和健康之间的诸多联系,并充分说明了有效运用这些知识为将来创造更美好环境的规划方法,从而搭建起“健康”与“规划”的联系纽带。


2 塑造邻里:健康和可持续邻里的规划探讨
微观与宏观世界是互相依赖的,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往往同全球生态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关注“邻里”这一构成城市细胞的基本单元,提出支撑健康和可持续邻里战略的见解、知识和技巧,并将其称为“地域性整体规划”(local global planning)。显然,邻里规划会影响人们获得就业机会、到达娱乐设施以及享受服务的条件,影响绿地的品质与可达性,影响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可能性,甚至于左右社会凝聚力与社交网络关系——而所有这些又会对健康与环境可持续性造成冲击,并持续影响到未来人们的健康状况[4]。弄清一份具体的邻里规划可能造成的全部影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塑造邻里》则提供了这种综合性的诠释。
作者并未依循常规仅按顺序介绍邻里规划的理论、过程和政策,而是将其与可持续邻里规划的要素讨论相结合,进行知行合一、详略得当的阐述。全书分六章,从“定位与原则”、“邻里规划的过程”、“满足地方需求”、“处理自然系统”、“邻里设计”和“实践清单”六方面对邻里层面的可持续规划开展分析和论证。每一章的最后都附有独立的案例研究,用以展示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何应用于实际。
第一章“定位与原则”确立了全书“聚焦邻里”的基调,从地区/城镇、邻里、家庭场所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邻里定义,并提出相应的邻里规划原则,即多方参与、提升地方自治、连通性、多样性、对场所的回应和适应性。这六条原则为后面章节提出的各项具体建议奠定了基础。本章阐述了将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邻里规划相结合的思路,开创性地提出了“聚居地健康示意图”作为贯穿全书的分析框架。图1整合了强调物理环境的系统要素与影响健康和幸福的社会决定因素,涵盖了从个体到全球的多层次元素,并将其推广为一种结合了空间规划、公共卫生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的跨领域研究方法。
第二章“邻里规划的过程”详细描述了在合作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的方法下,邻里规划所应遵循的基本过程。该过程包含七个步骤,即“发起倡议—确定愿景—理解当地—形成想法—达成计划—采取行动—学习经验”。

 

 

每一步骤均强调要以多种形式的讨论会为手段,充分吸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民众、开发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最终达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与此同时,辅助开展的一系列现状及规划评估工作可以成为规划决策与监督的科学依据。
第三章“满足地方需求”从本地设施、住房与社区问题、地方就业和交通规划四个层面阐述了旨在应对地方需求的相关规划政策。研究认为,通过设置步行和自行车易于到达的周边设施,可以使居民的健康和福利、社会包容和低碳生活方式更易实现。此外,为了保持住房和社区的多样性平衡,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收入阶层、种族的人口和文化团体的不同需要以及他们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地区/城镇、邻里、家
庭场所(街道)等层面上统筹考虑住房混合的程度。针对地方就业,研究指出城镇应提供能满足当地劳动力特点的一系列优质工作机会,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并将绿色经济确立为经济可持续性的风向标,以此形成创新而富于弹性的经济特色并振兴衰败地区。本地设施的交通可达性是满足地方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还指出应在了解当前人们的行为、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学校、商店、邮局等系列设施的可达性提出定量标准,并确立各类设施实现可达性的规划策略。
第四章“处理自然系统”对于那些关注可持续规划技巧和详尽方法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这一章将邻里视为人类聚集地的关键子系统和组件,探讨了对邻里的“自然”和“人造”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涉及能源、水、食物/土壤、材料和生物多样性五大方面。就每一方面,本章都从“合作伙伴”、“规划制定(七步骤)”和“技术方法”等角度进行了统一模式的论述,回答了“谁来做—如何做—做什么”等关键性问题。此外,这章对各方面的关键原则、背景知识、思想理念等的讨论,则为读者诠释了相关领域可持续议程建构的来龙去脉。
第五章“邻里设计”从密度、形式、混合利用与社区建设等角度切入,对邻里的物质开发提出了综合性指导。由于用地(强调混合利用)、密度(强调分级和集约化)、交通网络(强调公交和慢性系统)和绿色空间(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揭示聚居地物质结构及明确规划引导方向的四个最为重要的领域,因此与此相关的各种规划设计方法在本章得以详尽阐述。在评估和检测邻里/乡镇空间形态的潜力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城镇形态模式:荚状组团、邻里细胞、紧凑城镇、线性城镇等。该章还从城市设计的场所尺度出发,专门探讨了营造适于居住的街区和道路空间的设计方法。
第六章“邻里清单”以两份相互补充的清单的形式对本书进行了总结,它阐述了在制定空间框架或具体的开发场地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健康规划问题。其中,“社区清单”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查邻里总体健康状况的方法,而“开发清单”则提供了一份评判开发建议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的标准。


3 健康邻里规划的经验借鉴:一些独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工具
3.1 聚居地健康示意图:人居环境分析思考的新框架
本书关注如何从规划、设计和技术角度提高作为生活、工作和游憩场所的邻里的品质,并提倡一种包容、环保的邻里模型。为此作者提出“聚居地健康示意图”作为应对政策影响以及处理住区环境内复杂互动关系的一种方法(图1)。示意图以人为核心,意在将当下和未来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围绕“人”这一核心,由内到外依次扩展的圈层是生活方式、社区、地方经济、活动、建成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作者认为正是它们关键性地影响着邻里的健康和幸福。其中,全球生态系统位于圈层的最外面,因为所有的场所环境和邻里的增长最终都会受其影响,从而获得生命支撑所需的重要生境与生态功能。圈层的排序主要反映的是因任一特定圈层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或者连锁反应)顺序[5]24。当选择各个特定圈层作为考察的切入点时,示意图可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本书中,作者择取了人、社区、活动、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圈层,从它们各自的生态和社会属性出发,分别展示了在分析健康影响、社会资本因素、活动需求、开发项目的影响,以及邻里生态足迹等方面时需要考虑的要素和重点。
这一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气候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自然环境属性与社区、经济、活动、管理等社会属性相结合,构建出从“健康”这一特定视角出发的邻里规划分析方法。书中借用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指出健康不是仅指没有疾病或充满气力,而是“生理、精神和社会幸福感的充沛状态”[5]11。全书在开篇即提出了可持续邻里的三个特征:健康与生活质量、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和公民活力。后续阐述与探讨则立足于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邻里作为当地的人类栖居地,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可持续、快乐的基本生活环境;第二,通过各种公共、私人与社区利益相关者的自愿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邻里管理。因此,邻里不应只是居住的物质空间,健康可持续的邻里复兴需要兼顾地方经济活力的创造,以及注重地方政府的政治承诺和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合作关系。


3.2 通过邻里解决生活疾病:以肥胖症为例
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其健康状况总是紧密相关。邻里的形态环境一方面通过住房的质量和公共空间对健康和幸福形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与社区意识形成间接作用。本书用专门的章节,以肥胖症这一影响日趋巨大的病症为例,阐释了该如何通过邻里规划的策略手段来加以应对。之所以选择这一病症,是因为肥胖症的出现和高发与我们现存的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是诱发癌症、高血压、关节炎、肝脏及胆囊疾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认为,面对大部分国家所有年龄层的肥胖者数量都大幅度增加这一趋势,肥胖症不再是简单地通过个人运动多或吃得少就可以解决的。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不健康的食品,如快餐的摄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归根结底与机动车交通使用程度、食品生产,以及办公和居家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图2)。因此为了应对这一健康问题,需要从其诱发原因上各个击破。首先,应提高设施的可达性,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增加步行时间。随着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廉价的个人机动车交通,聚居地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它为机动车交通的使用创造了更多的便利和优先条件,但却是以牺牲步行和运动为代价的[5]17。其次,要将体育运动重新构建到每天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模式中,将其上升为一项城市议程来创造有利于体育活动的人工或自然环境。第三,需要从食品供给链上降低垃圾食品造成全人类肥胖症上升的可能性,主要方式有增加本地粮食生产机会等。
在我国,人口的肥胖症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尤其在大城市中,这一势头更为明显。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城市物质环境不无关系。随着我国城市空间对步行与自行车活动友好性的日益下降,以及小汽车使用率的日益提高,步行和非机动车等健康出行方式将面临长期挑战。因此,通过针对性的规划措施,塑造利于健康出行的城市物质环境,应是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3 被忽视的食物规划:食物里程、食物雷达、食物地图和园艺疗法
食物是一个跨领域问题,在邻里规划中关注食物问题可以深化健康和可持续议程。虽然食物关乎人类乃至整个生态圈的基本健康,但我国的城市规划并没有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只是放手让市场去解决。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毒奶粉、瘦肉精、塑化剂、染色馒头等各类事件的曝光,食物安全已经上升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公共问题。因此,《塑造邻里》提供的食物规划思路和方法无异于雪中送炭。尽管“我们已经创造了食物生产、获取、处理、包装和保存的庞大国际系统,并且已经确保了人们能够在没有任何食物种植乃至食物烹调的城市聚居地有东西吃,但食物不像能源或者水系统那样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硬性连接’,若要保证城市食物系统不与健康和可持续性产生冲突,仍然需要在地方尺度上开展再规划和培育工作”(图3)[5]193。
《塑造邻里》一书图文并茂地阐释了该如何从邻里层面对“食物”进行积极的规划回应,建立起从食物种植、运输、购买,再到烹调和享用的“地方食物链”,以确保邻里的饮食健康。立足当地,社区食物规划的关键原则在于:增加地方群众获得食物的设施(本地商店、大小超市)并尽量确保步行和自行车可达,为地方的食物生产提供最大可能(社区中的小块园地、有机果园、屋顶花园、农夫市场),以及增加社区活动与食物的联系(食品项目、就业培训、城市农场、社区园地等)。书中给出的具体规划分析方法包括:通过绘制“食物地图”(food mapping)来表达食物资源和食物质量的空间分布,运用“食物雷达”(food radar)标识到达食物资源的步行距离,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食物可获取性”(food access)①,借助“食物里程(food miles)”②揭示食物因生产、处理和分配导致的运输距离等。这些方法拓展了规划师及相关参与者的传统视野,让“食物”这个看似难以“规划”的领域变得现实和可操作。
特别地,书中提到的“小块园地”及“园艺疗法”等概念,为在城市中保留那些日渐消失的小块绿地用于农业和园艺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辟出社区中能够用于种植的零星土地并让居民参与园艺活动的做法,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优化城市绿色下垫层,为居民提供地方化的应季食物,还能为各种人群提供通过花园、田间的劳作来改善身心健康的机会,这种实现健康、幸福及社会融合的方法已被学界称为“社交园艺和园艺疗法”(social and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3.4 适应健康与可持续原则的规划制度变革
由于健康问题与交通、社会、财政等诸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加强不同政策部门和城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整合,成为保障健康与可持续规划的必由之路。例如,本书重点关注的英国便在世纪之交进行了一次有利于实践上述理念的规划制度变革,为其他国家汲取经验提供了参照。自1997年布莱尔及工党政府上台后,英国为了应对全球与地方挑战、加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公正与包容,中央政府再度重视起城市规划工作来,这表现在:2000年成立大伦敦委员会(GLA)并设立大伦敦市长的职位,将伦敦的规划和开发权从保守党执政时期的开发公司手中收回为市长和政府所有;自2002年起,英国的城市规划事务升由副首相直接进行领导。在副首相办公室的推动下,英国议会充分认识到英国“城乡规划”(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于2004年正式通过《规划与强制购买法》(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该法案废除了沿袭已久的地方规划(Local Plan)与结构规划(Structural Plan),代之以地方开发框架(Local Development Framework)。并且,新推行的规划制度受欧盟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的影响,采用了部门协调(sectorial coordination)与区域凝聚(territorial cohesion)的原则,鼓励各部门以地方开发框架为平台,共同整合区域、城镇建设、环境、农业、交通、卫生、教育等空间政策来加强规划效用[8]。
受这种大的规划体制改革思潮的影响,本书指出从程序上保证规划制定的多方参与和磋商、统合社会各界的思想与行动等,对于邻里规划来说至关重要。由于邻里中的每个个体都与社区物质环境息息相关,任何一人、任何一方在健康议题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为了确保相关规划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协调邻里及城市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让他们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书中提倡的邻里规划七步骤便是明确这种参与程序的具体体现(图4),该程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进行磋商和讨论的内容应遵循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从目标愿景到战略规划,再达成行动计划,最终走向具体的空间设计;第二,参与的平台应呈现多样性,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构成,开展涉及公私部门、志愿者、社区机构、开发商、民众等群体的公民大会、小组讨论、座谈会等多样化协商活动。为此,本书尤其强调规划人员应采取各社会阶层、各专业团体的成员都易于理解的规划图示和文字语言,以优化沟通效果。

 


4 结语
归根结底,衡量一个城市健康与否的标准,是这个地方是否孕育了健康的生活、健康的人。《塑造邻里》一书并不试图从机制角度来揭示“健康”与“城市”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切入现实的规划设计工作背景,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特定的规划编制和公众参与方法在协调宏观与微观、目标与程序、政府与公众等矛盾问题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塑造邻里》不仅跨越了“健康”与“规划”的鸿沟,更搭建起了从实践到真理、从感性到理性的联系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塑造邻里》是一本可以按需翻看的操作手册(无须逐页阅读),旨在让包括规划师、决策者和社区团体在内的不同读者从中受益,以此激发一种合作的邻里规划方法,从而使公共卫生执业者和空间规划师能够拥有找寻共同工作基础和语言的方法。基于这一目的,本书在结构编排方面颇具匠心,所有的内容设置都是为了让读者可以最快速地抓住要点,并寻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内容:(1)目录页不仅提供了常规的章节信息,还在每章标题下方增加小段概述阐明本章主旨;(2)正文页面中专门留出一竖栏,在对应的位置标明与此段相关联的其他章节号,形成各个主题之间的相互参照;(3)第六章以清单的方式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信息一目了然;(4)附录的索引可供读者检索全书主题;(5)每章的末尾均介绍了两个欧洲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本章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将理论原则与实践策略对应起来。
当然,《塑造邻里》一书尚处在不断的修正和再版之中,未来仍有空间继续补充和完善。譬如,全书的文字拼写和排版存在不足,书中一些标题与参考文献、检查清单中的相关内容还存在无法一一对应的情况,对读者的快速查阅造成了不便;书中提出的规划策略和运作方法等主要针对英国,部分英文缩写和术语缺少必要的解释,这对于那些处于英国规划体系之外的读者来说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然而,瑕不掩瑜,本书对于健康城市规划的探索,仍将有助于帮助中国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找到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社区建设道路。(本文编辑:张祎娴)

 

注释:

① 这5期城市建设行动开展的时间段分别为:1988—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2年,相关实践与研究成果见参考文献[2,3]。

① “食物可获取性”这个术语考虑的是影响一个人获得足够、丰富食物的复杂因素,包括:有足够的钱来购买食物,有能力走到或者开车到达提供这些食物的商店,以及理解如何准备和食用健康的食物。
② “食物里程”指的是食物从生长地点运输到购买地、最后到达消费地必须经过的距离。在英国,通过道路运送食物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交通方式,并成为空气污染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 [1] Barton H, Grant M. Urban Planning for Healthy Cities: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of the European Healthy Cities Programme [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2012, 6: 129-141.
    [2] Barton H, Tsourou C. Healthy Urban Planning - A WHO Guide to Planning for People[M]. London: Spon, 2000.
    [3] Barton H, Mitcham C, Tsourou C, eds. Healthy Urban Planning in Practice: Experience of European Cities[R].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3.
    [4] Douglas M. Review of ‘Shaping Neighbourhoods for Local Health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dvanced Access, 2010, 10(7): 1.
    [5] Barton H, Grant M, Guise R. Shaping Neighbourhoods: for Local Health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0.
    [6] Bassett D R, Pucher J, Buehler R, Thompson D L, Crouter S E. Walking, Cycling and Obesity Rat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08, 5: 795-814.
    [7]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Food and Health in Europe: A New Basis for Action[R].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2: 166.
    [8] Nadin V. The Emergence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Approach in England[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7, 22(1): 43-62.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7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