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专题研究>正文

新加坡的全面防卫系统与城市建设

新加坡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小国,强烈的危机感促使新加坡贯彻“全面防卫”概念的城市建设。该系统涉及军事国防、公共设施、安全生产、居民生活、资源利用再生等各个方面。全面防卫系统将国家安全与公民个人福利相联系,体现出军事与民用相结合、防护建设与生产生活相渗透、建筑的功能性需求与人性化需求相兼顾等特色。

——主持人


以城为国的新加坡,被公认为一个在国防安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等多项领域拥有世界一流水准与经验的“世界城市”。这是一个十分光鲜和精致的城市国家,被一系列光环所包裹,亚洲金融与贸易中心、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集装箱港口、人均GDP值位列世界前十、犯罪率全球最低、政府廉洁高效、花园之城、旅游圣地等等。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新加坡国民深刻的危机心理和安全感的缺失,其源头则是对本国资源贫瘠的理性认知。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淡水、食物、工业原料等基本依赖进口,北有马来、南有印尼相夹击,外无可依赖之宗主国,内无可开发资源,这些劣势曾扼住了新加坡的命门。

强烈的危机感激发了新加坡全民自觉的防卫意识。1984年新加坡正式推出了“全面防卫”概念(Total Defence)①。全面防卫是新加坡在吸取瑞士、瑞典等欧洲小国的防卫与发展经验基础上,将防卫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从军事、民防、经济、社会和精神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威胁与挑衅,以全面保障和提升新加坡的国防安全、经济收益、社会稳定和国民幸福指数。这一理念系统地呈现在国防、公共设施、生产生活及资源保护开发等各方面的建设[1]。


1 安全防卫建设

1.1 军事建设

新加坡不是一个通过暴力革命或和平谈判自觉争取到主权的国家,而是一个因外力排斥和被边缘化“被迫”独立的国家,邻邦地盘庞大且不甚友善。虽然领土面积不能与周边国家较衡,但新加坡独特的地理区位却是周边区域难以企及的。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东部,往西连接马六甲海峡,往东则直通南中国海,可称是一条横亘东西的水上走廊,在军事和经济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正因为如此,国防安全成为小国新加坡实施全面防卫安全战略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80年代新加坡国防工业已基本达到军事装备的完全自给。对内,新加坡关注和随时引进各种国际最先进的武器,尤其着力于自主研发新型高端武器装备。新加坡不断扩大武器出口,2013年已跃居全球武器出口国的第20名[2]。此外,新加坡多年来一直向美国太平洋舰

队提供军事设施,三巴旺等军事基地每年可收入相当数量的租金,在增加军事防卫体系经济附加值的同时,美国航母的经常性访问对邻邦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量,间接起到军事防护作用。[3]


1.2 公共道路交通建设

除了明确的军事建设举措,新加坡的国家防卫体系还渗透在各类公共设施中,如高速公路、公共场所及居民住宅建设等。从新加坡市区通往樟宜国际机场是一段约30 km的高速公路——东海岸公园路(east coast parkway)(图1)。乍看起来它与常见的高速公路别无二致,拥有双向六车道,中间种植着用于隔离的常绿植物花卉,道旁两边各植一排乔木遮阳。但这并不是一条纯粹民用的高速公路,它向东北延伸至毗邻机场的樟宜海军基地,在设计规划之初就被新加坡政府定位为民事、军事两用跑道。道路中间的隔离绿化放置在一个个装满土壤的独立式木箱中。当紧急战备情况出现时,这些木箱可以被迅速搬移清空,以便拓宽道路。道路两边种植易于砍伐的槟榔树,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道路扩张成足够宽度的战斗机起降平台。经过实地测验证明,10分钟之内这条道路就可根据需要变身为一条高等级战备高速路,作为邻近军事基地的临时机场跑道使用。在新加坡境内有多条像这样具有高速公路与军备机场跑道两用功能的道路。


图1 兼具高速公路与机场跑道双重功能的东海岸公园路,道路中间的植被隔离带被分装于木制箱中,便于随时移动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1.3 民防建设

防空壕是新加坡政府为全民提供的战时掩蔽设施。目前新加坡全国拥有共计10多万个掩蔽部,其中3万个公共防空壕建立在学校、地铁站、商业集中区、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建有防爆门、卫浴、消防设施、供水供电系统与通风系统,其余皆为供私人支配的家用防空壕。自1997年始,新加坡政府以颁布法令的方式,强制规定所有住宅必须在建设之初配备防空壕。防空壕的建设应当在各方面符合标准化要求,比如拥有标准的防护钢门和通风孔,内设电力、网络、收音机等插座,防空壕的“三板”(顶板、底板、墙板)要达到保护避难者安全的标准厚度和强度,还要能接收电子信息,以便与外界联系,遵照政府的指令行动[5]。对于建于1997年之前的老旧住房,政府一概要求社区或个人统一翻修或加盖防空壕,确保所有居民得到保护。新加坡市民早已对于每家每户设防空壕习以为常,这些防空壕平时既可作为储藏室用,紧急时又可用于避难,一些防卫意识高的市民也会常年在防空壕内存储饮用水和粮食。


1.4 政府组屋(HDB flat)与社区建设

从196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建造和实施国民福利政策项目“组屋”。组屋是由政府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出资兴建的民用公共住宅楼,价格低廉,专供中低层收入的国民购买,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目前,一套普通的四

房(90 m2左右,中国俗称三室一厅),价格约为30万元新币,折合人民币不到150万元。新加坡政府认为,只有使“居者有其屋”、邻里之间和睦融洽,才能使国民安心工作,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有效预防和减少城市的潜在犯罪者。组屋的功能,更在于通过普遍地增加全民福利,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培养和增加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度与忠诚度。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城市,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其中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各占人口比例的74%、13%和9%。居民的种族、宗教信仰、文化,甚至食物结构的差别都相当大。为了鼓励各族居民之间互通往来,保证各个族群之间能够融洽、和谐的生活,政府规定购买组屋必须采取抽签制,并且每座组屋的居民族群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转售他人的二手房也要遵循此规定),从而确保了每一座组屋都有均衡比例的民族混居。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集体性种族事件。组屋社区由政府出资建设,每个小区配置有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全方位的运动、休闲、健身、娱乐和社会活动场所,便于居民之间日常交往交流,建立熟络友好的邻里关系。组屋楼层一楼通常架空作回廊,设有桌椅和水电自由供应处,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健身园地等。新加坡天气炎热,游泳池成为社区必备基础设施。泳池分大小深浅两个一组,分别供成人和儿童使用。小区外均设超市、菜场和排档,确保居民出门10分钟内完成全部日常生活所需。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入住组屋的比率高达80%以上[6,7]。


2 城市生活安全的防卫建设

2.1 居住安全建设

全面防卫的理念也深深植入新加坡国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新加坡,不管是学校还是居民住宅,都会特别设计专门的逃生通道,并且有明确的警示标记或图示(图2,图3)。新加坡人的安全意识很强,每到一个新住处时,新加坡人总是习惯性地先观察逃生通道,其次才是观察住房条件与入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学楼里的每一间教室都设计建造有两扇门,其一供师生日常出入使用,其二便是逃生通道。常用出入口与逃生通道口一定被设置在房间不同方向的墙面,形成90度夹角,当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侵犯来自房间某一个特定方向时,逃生者可从位于房间另一个方向上的紧急出口疏散(图4)。


图2 国立大学学生宿舍楼的逃生通道


图3 国立大学学生宿舍。客厅窗户上有红色三角形警示标识,专供火灾时消防人员出入使用,严禁加设铁丝网或其他任何阻碍物


图4 标识有EXIT的逃生门位于讲台旁,与位于教室座位后侧的师生常用出入门有90度的角度差


组屋在建造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将生活的功能性需求与安全性需求相结合。以达士敦组屋为例,该组屋为高大的摩天建筑,设计者在楼中间第26层和顶层兴修了空中花园,分别由长达350 m横贯七幢大楼通畅无阻的跑道联结(图5)。当火灾等灾害来临时,空中花园和跑道还可以充作火源的隔断层,起到中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此外,受灾居民也可在电梯停止使用、逃生楼梯过度拥挤的情况下,紧急避难到空中花园与隔离跑道上。中国国内高层建筑曾经出现过火灾发生时高层居民无处逃生的惨剧,新加坡达士敦组屋的设计非常值得借鉴。

图5 达士敦组屋


此外,新加坡人在建筑的设计上注重安全防卫功能,还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因素。如前述组屋的空中花园及跑道,除了具有安全隔离带的功能,在平时还可作为运动休闲的场所,使高层居民健身的同时享受到绿化环境。通道的外墙面凿开与室外相通,锻炼的时候不会出现室内运动场所常见的空气污浊现象。因为长年多雨,新加坡政府在地铁站、汽车站、过街天桥、大小公共广场、房屋与房屋之间都规划有遮蔽设计,防雨防晒又便利(图6—图8)。

图6 市内有遮阳顶的高架步行道


图7 遮阳棚从楼房搭建至公交车站


图8 普通街道上、小区内随处可见的遮阳遮雨设施


2.2 医疗安全建设

医疗安全也是新加坡全面防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出现疾控危机,任何公民、商业或工业组织都有义务“牺牲小我”,为国家安全贡献一份力量。防卫系统的“全面”正是体现于此。在新加坡,政府的这类非常规手段都因应对危机之需而被“常规化”,并被国民普遍地接受。如卫生部曾征用位于东北部白沙和洛阳的政府度假屋(Government Chalets)作为临时紧急隔离与救治中心。该中心拥有独立的食物与水源供给系统,可容纳约500名病患,一旦发生与主城区隔离的情况,可达到自给自足。政府设立备选隔离设施(Alternative Quarantine Facilities)的度假屋,平常出租作度假中心,非常时期则立即被征用作隔离屋,功能极为灵活,可以说是全面防卫系统的一个例证。此外,当严重的疾控危机来临时,通常由政府买单施行救治。2005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政府曾一次性购入200万剂SARS疫苗,免费提供注射,这个数量已经超过国民人口的一半。


2.3 海上炼油生产安全建设

得益于地理位置,没有石油资源的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极佳的石油贸易中转站。在新加坡的海边,总能看到钢铁巨人般的炼油设备和一排排石油储蓄罐(图9)。运用大型海上储油驳船是目前存储石油性价比最高的方式,驳船易抛锚定位,容量大,存取方便,易保养。这些储油与炼油设备被要求与本岛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发生爆炸或火灾等不安全事件时,对本岛构成威胁,当然也有利于保护海边的水质不受影响。

图9 新加坡南部海上石油存储罐


3 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

新加坡国土狭小,天然资源有限,这是新加坡人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心结。最大化开发利用可持续资源,而不是快速或大量消耗资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新加坡全民公认资源利用的基本和首要原则。这也成为新加坡全面防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和生产生活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3.1 填土扩疆

通过填海造地,新加坡国土面积已从建国之初不足600 km2,至今已达到719 km2增加了约1/4(图10)。按照当前的填海速度,到2030年新加坡国土面积还将增加100 km2 [8]。填海的材料主要是进口印尼低廉的山石土壤,很小一部分来自对城市垃圾做去污、压缩处理后的物质。此外,新加坡将领海内的一座座小岛连结,填充其间的海洋,使之从一片小小的礁岩层或珊瑚礁变成了可供休闲娱乐的度假村。例如最著名的圣淘沙度假小岛,就是经过全面填土,与附近的小岛连成一体,成为集天然海景、博物馆与探险乐园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旅游度假中心。

图10 新加坡南部通过填海扩大国土面积


3.2 独立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淡水是新加坡的生命线。早期新加坡用水全靠从马来西亚引进,对淡水的过度依赖令人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政府在采集雨水以储存淡水资源上做足了功夫。新加坡是全世界较早进行雨污分流处理的国家。居民房的屋沿外有雨水管道,道路旁有水沟,地势低洼处则建蓄水池(图11)。路旁水沟通常都建得深且窄,沟深则兼具排水与储水双重功能,沟窄则防止暴雨中行人不慎滑入致危。新加坡境内的一些河流和湖泊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国民一铲一铲挖出来的人工河、人工湖。这些措施将雨水累积了下来,形成了今天人们在新加坡国内看到的数条短小的淡水河流。城市污水通常是经过去污处理达标后,排放到距离海岸数公里之外的海洋中。

政府在新加坡河的入海口处修建拦截大坝,原地逐渐聚成淡水库,成为长期使用的饮水来源。如今,新加坡已实现了60%以上的水源自给,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与利用率远远领先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此外,新加坡政府正努力迈向供水完全自给的道路上,将来水源首先还是降雨,其次是循环使用的再生水,以及成本较高昂的净化海水。政府致力于大型蓄水工程的计划,正与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继续推行水资源供应多元化的研究。


3.3 绿色生态开发保护

绿色生态的开发保护,是新加坡全面防卫系统的健康线。新加坡森林或自然保护区的绿地覆盖率占国土面积近30%,加上市区内高度重视,绿化面积高达全部国土的70%,使新加坡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小小的新加坡境内一共建立了300多个公园,外加4个自然保护区,几乎所有高楼的楼顶都实现了植被覆盖。占地47 km2 的肯特岗公园(Kent Ridge Park)是新加坡自然保护区之一,为了保护热带雨林的自然原貌,防止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林中特地修建了木质的羊肠栈桥供游人、健身者在空中步行(图12)。

新加坡城虽近赤道,气温却相当宜人,白天一般不超过35℃,夜晚则降至25℃左右。大面积的绿地发挥着“绿肺”功能,缓解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对绿色生态的保护使得高速发展的新加坡没有出现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问题,俨然成为新加坡国家建设的健康保障。


图11 每栋殖民时代的老建筑外立面都设有雨水立管


图12 肯特岗森林公园内的空中栈桥,垂直距离地面约20 m


4 结语

通过自力更生,新加坡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城市全面防卫系统。在捉襟见肘的地盘上,新加坡遵循物尽其用、长远规划的原则,城市建设系统严格按照需求进行区域性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最大可能地利用了空间的兼容性。

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所说,小国若不出类拔萃就会遭到危险。强烈的不安全感使新加坡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国相比,没有多少可以“失误的余地”(margin for error),因此,“要弥补我们所处的环境弱点,我们一定要保持卓尔不群”[9]。


注: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表均由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Total Defence[EB/OL]. [2015-12-23]. http://www.mindef.gov.sg/imindef/mindef_websites/topics/totaldefence/about_us/what_is_td.html#.Vno2MTZumUk.

[2] Hoe Pei Shan: S’pore No. 20 in Weapons Exports[EB/OL]. Asiaone News. [2013-03-21]. http://news.asiaone.com/News/Latest%2BNews/Singapore/Story/A1Story20130321-410195.html.

[3] 新加坡向美国提供军事设施令人瞩目[M] // 世界军事年鉴.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0, 1: 15-16.

[4] ‘Boring’ Singapore City Photo: Let the Boring Couple, Keropok Man and Kopi Kosong Girl Show You Around ‘Boring’ Singapore[EB/OL]. [2009-10-16]. http://www.boringsingapore.com/2009/10/east-coast-parkway-emergency-landing.html.

[5] 浙江省人防办. 浙江省民防局.新加坡防空壕建设及几点启示[EB/OL]. [2011-12-13].

http://www.zjrf.gov.cn/fkfz/gwmf/2011/12/13/ 2011121300021.shtml.

[6] History of the HDB (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EB/OL]. [2015-12-23]. http://www.hdb.gov.sg/cs/infoweb/about-us/history.

[7] 新加坡组屋政策面面观[EB/OL]. 中新网. [2011-01-31]. http://www.chinanews.com/estate/2011/01-31/2824339.shtml

[8] 新加坡[EB/OL]. 维基百科. [2015-12-22].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ngapore.

[9] 李哲敏, 李显龙. 新加坡的成长动力是危机意识[N]. 朝鲜日报, 2007-09-18.

(本文编辑:胡文娜)



参考文献: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