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案例集萃>正文

从布莱恩特公园议城市公园中持续生机的创造

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获得生机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场所,也传承城市的地脉与文脉。凯文· 林奇(Kevin Lynch) 曾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 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1],“ 活力”居于首位体现了城市公园设计中创造生机活力的重要性。正如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的,“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使城市获得了活力。”[2] 


本文以纽约布莱恩特公园为例,指出城市公园的建设应随社会人文环境的变革、公园功能定位、服务人群和使用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文章对布莱恩特公园的更新改造从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巧妙的高差设计及变幻的植景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等方面指出了其更新改造的亮点;并提出了保持可持续的方法——激发公众互动参与、创造宜人栖居环境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为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提供了思路。 ——栏目主持人


1 布莱恩特公园的历史沿革

        布莱恩特公园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40—42 号街,第五大道与第六大道之间,东靠纽约市立图书馆;公园面积3 hm2,是高楼耸立的市中心的一块绿洲。

布莱恩特公园的创建历经岁月,枯荣相济。殖民地期间,该公园并未发挥公共空间的作用,而是相继被当做军队驻营地和临时公墓;1846 年,纽约市议会建立水库公园时,它才开始成为城市公园;1884 年,为了纪念纽约浪漫派诗人、邮报编辑、废奴主义者威廉· 卡伦· 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 1878),广场被正式命名为布莱恩特公园。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水库广场经历了第一次衰败。由于周边环境的改变带来公园定位及服务人群的变更, 该公园先后沦为了练兵场、图书馆的后院、垃圾场及失业者的汇集地。1933— 1934 年间,摩西(Robert Moses)和辛普森(Lusby Simpson)曾作了一个学院派艺术风格的设计,公园被指定为景点地标(图1);但到了1979 年,纽约似乎已经放弃了将其作为城市景观和历史景点;至1982 年,公园渐渐衰落并被人遗忘了(图2)。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过程,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城市的发展带来公共空间功能定位、服务人群和使用需求的转变,当公园各项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时,便鲜有人问津,甚至被犯罪所充斥。缺乏生机活力的公园难以发挥空间效益,无法为人们提供服务。

虽然城市公园外部环境在不断转变, 其对于人们的意义、提供休闲场所的作用及人们对于城市绿洲的追求一如既往。因此,对城市公园关注的本质其实是对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关注, 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也是从物质层面上对诗意栖居作了全新的诠释。


2 布莱恩特公园的改造更新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布莱恩特公园重新焕发了生机,到公园吃午餐和晒太阳的人数剧增,贩毒者和妓女再未光临这里。 

1980 年,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创立了布莱恩特公园改建公司(Bryant Park Restoration Corporation),公司于当年作出的总体规划为公园整体转型奠定了基础。1988 年夏,市政方面通过了其规划方案(由欧林公司[Olin] 哈纳[Hanna] 起草),公园于1991 年再次开放,得到了市民游客、媒体以及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广泛好评(图3,图4)。对布莱恩特公园的更新改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提升可达性及安全性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可达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1979 年,城市问题分析专家怀特在他有关布赖恩特公园的报告中谈道:“……(布赖恩特公园)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使用…… 可达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 公园的改造更新首先便从可达性入手。

布莱恩特公园有8 个可以同时出入的“出入口”,但它们并没有使空间分隔或者离散,相反使得主次更加明朗。设计中凡是会切割到中央大草坪的入口都进行了相应的遮挡处理,如从主要出入口进入公园时需要绕行一个花坛才可以到达中央草坪区,类似于中国园林的“障景”(图5);而没有切割到中央大草坪的入口都是中轴对称且互相呼应的(图6),提升了公园的聚集性及安全性。此外,公园还增加了无障碍坡道以及通往图书馆后面平台的台阶。这些不仅降低了92% 的犯罪率, 也使公园的年游客量增加了一倍。


2.2 巧妙的高差设计

在非出入口的其他边界,围栏是分隔公园和街道的主要工具。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围栏的特性,公园外部的步行道低于布莱恩特的内部空间,改造中将铁篱和多年生草本、常绿灌木移除,改用高大的乔木如法国梧桐。走在公园外部的步行道上,人的视线刚好在低矮的植被之上,却也不能和公园内部的人群“平起平坐”,会产生一种视线在公园里,置身于公园外的感受(图7)。40 街和42 街上行人的视线可直接穿入公园, 而里面的人们也可以看到街道上的交通情况。围绕在大草坪四周的“上层空间”,与公园外部有1 m 的高差(公园每个出入口不同,两个残疾人通道口的高差为零),这个高度保证了视线的绝对通畅,增加了公园的开放度和安全性。

利用高差构成多样的活动场所也使公园更为安全。“上层空间”与下层草坪之间也以将近1 m 的高差建立了不同高程上的空间关系:下层草坪区更为活跃,时常伴随着集会、运动、健身或者游乐活动的发生;相比而言,上层林荫空间则是一个很好的交谈、午餐、与人碰面或者打发闲散时光的场所(图8)。


2.3 变幻的植景设计

理想的植景设计可以提供多种审美体验,同时创造出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布莱恩特的植物运用虽然单一,却很好地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高耸的悬铃木形成了公园的“天”,中心大草坪、紧密的铺装和花池中的铺地植物是公园的“地”,居于公园中间的就是公园的使用者——人。设计师为了保证视线的绝对通透,淡化了中层植被的设计,以低矮、枝叶集中的小灌木和小乔木为主, 如灌木松柏类和杜鹃类等,使其成为一道视线通透但又分隔空间的屏障。

设计师并未刻意去创造复杂空间以营造适宜的小气候条件:公园大草坪长约90 m,宽约60 m,每到夏日便成为人们晒日光浴的好去处;乘凉者则可以选择草坪四周悬铃木覆盖的空间,夏天可乘凉,冬天便可享受难得的阳光。


3 布莱恩特公园更新改造的亮点与启示

布莱恩特公园改造更新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践行了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最适宜、最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


3.1 激发公众互动参与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 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4] 设计师应把能够在场地上进行的活动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氛围的营造,给公众更多具有生机的体验。

布莱恩特公园提供多种器材和便利设施(图9),满足了各年龄层人们的不同需求。改造新增了2 000 个可移动的轻质椅,公园也因此被称作“椅子公园”,它甚至用一把椅子作为公园的标志(图10)。在北段的公共阅读室中, 公众可免费取阅图书和杂志(图11)。免费的无线网络于五年前开始覆盖全园,平均每天有超过150 个用户为了网络光临公园。

公园中央大草坪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春夏时节是人们集会、休憩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利用大草坪开展各类活动,如瑜伽、放风筝等(图12);到了冬天,大草坪就变成了滑冰场,为人们提供免费的滑冰场地,成了儿童和青年的天堂(图13)。

此外,公园还承办纽约时尚周、夏季电影节和早安美国等系列活动。现在这里已成为纽约人们所钟爱的免费滑冰场、露天电影院和歌剧院。种类繁多的活动每日定时在网站公布,人们只需上网查看便可了解最新信息①。


3.2 创造宜人的栖居环境

城市环境是人文环境和物化环境的统一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的提升为人和动物都创造了宜人的栖居环境。同时,从人的基本需求来看,生态环境的提升是满足人心理需求和创造宜居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体现出环境的可持续。

布莱恩特公园改造设计中践行了场地资源的保留利用、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等方法,并尽量使用了耐用和生态的材料:1934 年铺的路石被重新利用;砾石路由于透水性更好且造价低廉,被广泛利用在了大草坪周边。

改造过程中,纽约公立图书馆临时宣布要增加两个书库,使得改造项目在1985 年几乎中断。设计师创新性地将两个书库安置在了大草坪下面,通过一段19 m 长的通道与图书馆连为一体, 通风口则被巧妙地隐藏在花丛中,大草坪变成了绿色屋顶,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项举措被称作环境可持续的地标。


3.3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公园的公私合作模式能够为公园日常运行、管理维护提供保障,同时吸引商人投资,形成双赢的产业链。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运作效率, 也有利于推动私营经济注重长期目标和社会效应。从当地业主筹集资金时, 能够吸纳人们对于公园的需求愿望,从而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布莱恩特改造公司是公共财产私有化的典型,引用城市土地学会案例分析的话,“比德尔曼尽其所能再次将人们带回到这个公园里,与此同时探索怎样增加收益。”公司完全是靠私人资金和公司赞助来维持公园的运行,谷歌公司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纽约时报等都为公司提供过赞助


4 总结

城市公园的改造更新相对于物质环境的营造来说,保持其生机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持续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对周边经济发展、活力和效益的创造起到带动作用。布莱恩特公园的三次改造更新都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在服务周边居民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价值,为周边环境创造了生机和效益。

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阶段,借鉴布莱恩特公园改造更新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持续发展。公园建设应从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及生机活力入手,以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为借鉴,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使用者的需求与城市公园中持续生机创造的实践相统一,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凯文· 林奇. 城市形态[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 

[2]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Great Cities[M]. Vintage; Later Printing edition, 1992. 

[3] Whyte W H.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4] Simonds J O, Starke B W.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Land Planning and Design[M]. McGraw-Hill, 2006. 

[5] 黄剑. 纽约布赖恩特公园, 美国纽约州[J]. 世界建筑, 2003(03). 

[6] 罗晶. 基于环境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研究[D]. 2009. 

[7] 李延松. 城市口袋公园节约型设计研究[D]. 2011. 

[8] Kevin Thwaites. Experiential Landscape Place: An Exploration of Space and Experience in Neighbourhoo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 Landscape Research, 2001(3): 245-255. 

[9] 约翰· 弗里德曼. 邻里相连: 再生我们的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 2010(25). 

参考文献: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4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