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案例集萃>正文

国内外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主持人:薄力之,博士,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总监,高级工程师。 664584512@qq.com

 

 大科学装置是各国科技创新的重要 驱动力,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聚的特点。 第一代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出现于 1940 年 代—1950 年代,主要是装置导向的战后科学飞地,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为典型代表 ;第 二代主要出现于 1960—2000 年,为产业导向的远郊科学城, 规模更大且距离城市更近,具有“学研产”一体化的特色, 以英国哈威尔科学和创新园、 法国格勒诺布尔创新先进新技术园区、 日本筑波科学城为典型代表 ;第三代出现在 2000 年后,大多正在建设,是人才导向的综 合性科学中心,与大城市深度融合,通常包含多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单元, 并在 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布局特色, 以我国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代表。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2021—2035)》的总体指引下,除了四大国家科学中心外,目前西安、南京、 成都、重庆、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也都在规划建设包含大装置区的科学城。 本文对三代已有大装置区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的总结, 对提升新规划大装置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指导意义。

——栏目主持人


1 大科学装置及集聚区

1.1 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完成的,建成后需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开展科学技术活动, 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和公益服务目标的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引自《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详见 https://www.sciping.com/30212.html】。大科学装置兼具“二大二高”(技术难度大、投资大、系统复杂性高、风险高)、工程和 科研双重属性等特点,在建设和运行实践中,除实现既定的科学目标和战略使命,还会产生一系列衍生资源成果, 如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培育杰出科技团队和一流科学家,以及 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等。根据技术目标不同,大科学装置可以分为三类。

(1)科学专用型装置 :为完成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 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相对来说重尖端科学探索而轻产业转化,有较强的私密性要求,选址通常远离城市。 其承载的科学目标对相关领域科学家 的吸引力极强,但其研究设施较难满足企业研发需求,产业外溢效应较弱。

(2)公共实验型装置 :为应用导向 的基础研究而建设,能够直接面向产业 化应用,如上海光源等,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开放与共享。选址通常靠近城市, 不但能为城市聚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 更能直接服务于创新企业的研发需求, 对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前瞻产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 公益服务型装置 :为提供基础数据服务而建设,不直接进行尖端科学探索和产业转化,如授时系统【即通过我国原子时系统和协调世界时得到精密的时钟信号,为科研,航天、航空、航海战略武器发射,民用各行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提供标准可靠的时钟信号】等。


1.2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下称大装置区)尺度差异较大,从小到只有几个房 间的实验室、几栋楼的研究中心,到 占地上百公顷的的创新园区,再到上 百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基于建设年代、 装置类别和区位条件等差异,广义的 大装置区可以归纳为三代。

(1) 第一代 :装置导向的科学飞地, 主要出现在 1940 年代 —1950 年 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 发达国家为开展科学研究,装备建设 了一批“科学飞地”,以美国橡树岭国 家实验室(ORNL: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43 年)、布鲁克海文国 家实验室(BNL: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1947 年)、欧洲核子研究 中心(CERN: 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1954 年)、苏联杜 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1956 年)等为 代表。这一时期建设的大装置区,推动 主体多为国家,且主要为原子能研究方 向的科学专用型装置。出于隐蔽考虑, 大装置区通常设在山区或不发达地区(距离大都市 80 km 以上),内部只配 有宿舍、食堂之类的基本生活设施。

(2)第二代 :产业导向的远郊科学城,主要出现在 1960—2000 年。一 方面,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为了 在科研方面迎头赶上,在城市远郊地 区(通常距市中心 20~60 km)建设大 科学装置、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等, 形成科学新城,如瑞典西斯塔科学城、 韩国大德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另一方面,之前建设的科学飞地在与周边小城市深度融合后,也逐步呈现 出科学城的特点,如法国的格勒诺布 尔科技园、英国的哈威尔科学和创新 园等。这类科学城的建设主体多为国 家或地方政府,但民间企业与机构也 开始尝试介入。类别除了少数是科学 专用型和公益服务型外,大多为公共 实验型装置,有较强的产业转化能力, 在科学城内部就可以孵化一定的领军企业。

(3) 第三代 :人才导向的综合性 科学中心,主要出现在 2000 年后。与 上两代大装置集聚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核心资源的变化。第一代大装置区最重要的资源是装置本身,它不仅领先, 更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此所有资源跟着装置走 ;第二代大装置区 最重要的资源是多装置、多研究机构 集聚带来的产业孵化和转化能力,它既是科学城,也是高新技术园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国际 合作的普遍化,大科学装置的使用者 不再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产业的孵化和转化也呈现出很强的异地化特点, 于是科学家转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 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虽然国家投入 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座漂亮的新城,但 其对人才的吸引力远逊于东京,大量 科学高端人才因此流失。鉴于上述原 因,第三代大装置区出现了所有资源“跟人走”的现象,典型代表有我国的张江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以及英国 2004 年新规划的 6 个科学城等,选址 均位于大都市区(如上海、北京、深圳、曼彻斯特等),由国家、地方政府与市场合作建设,其主要发展思路是将科 学装置、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发 部门置于现有的大都市区中,将科学城进一步升级为综合性科学中心。

 

2 第一代大装置区典型案例
2.1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成立 于 1954 年, 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 日内瓦附近,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 研究中心,致力于为高能物理学研究 的需要提供各类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 获得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不仅是发 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地 方,同时催生了多项诺贝尔奖的产生 [1]。 CERN 有约 3  000 名全职员工,并有来自 80 个国家的约 6 500 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代表 500 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 CERN 进行试验。作为典型的第一代大 装置区,CERN 集聚的主要是科学专用 型装置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不仅装置数量多,且规模大。主要的大装置有质子同步加速器、超级质子同步加 速器(SPS: Super Proton Synchrotron) 等,其中大型强子对撞机被隐藏于地 下 100 m、 总长约 27 km 的环形隧道 中,面积相当于 450 个“鸟巢”(即中国国家体育场)。该中心未来还计划修建一条总长 100 km 的未来环形对撞机。 区内采取了装置导向的空间布局,以 当前第二大的 SPS 装置为例,研究机 构分别集聚于圆环的南北两侧,相距 2.5km。装置区内部没有安排过多的产 业转化与生活配套设施,只是为了科普旅游的需要,建设了“科学和创新 之球”(以展览为主导功能)以及粒子物理学博物馆。

 

2.2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于 1947 年在纽约长岛的东端美国陆军厄 普顿营的旧址上开始建设,是美国能源 部众多国家实验室中的一个,其最初目 的是在战后探寻原子能的和平应用 [2]。 如今该实验室由布鲁克海文科学协会 管理,总占地约 2 km2,包括 2 550 名职工和超过 5 000 名访问学者和用户。 正在使用的大装置有国家同步辐射光 源、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等。加速器、 对撞机等科学专用型装置位于北侧 ;超 级电脑、辐射光源等公共实验型装置 位于中部和东南侧 ;研究机构和管理设施位于中部 ;生活类设施主要位于 远离辐射的西南角(图 1)。


3 第二代大装置区典型案例

3.1 英国哈威尔科学和创新园

英国哈威尔科学和创新园(HSIC: Harwell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ampus) 位于牛津大学以南 26 km, 于 1945 年在皇家空军哈维尔站点上 开始建设,占地 3 km2 [3]。HSIC 早期 是英国原子能研究和开发的中心,如 今园区隶属于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科 学技术设施委员会和英国卫生保护局, 共聚集了 200 多个组织的 6  000 多名工作人员,以及价值 30  亿英镑(约合250 亿人民币) 的科学基础设施。 园 区现有的大装置包括钻石同步辐射光 源和脉冲散裂中子源等。钻石同步辐 射光源的作用类似一台巨大的显微镜, 利用电子的能量产生明亮的光线,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光线来研究任何东 西,从化石到喷气发动机,再到病毒 和疫苗。利用此光线开展的科学实验, 在生物技术、医学、环境和材料研究 中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确定三 磷酸腺苷酶结构的研究获得了 1997 年 诺贝尔化学奖。虽然该创新园的建造 年代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布鲁克海 文国家实验室接近,早期也是科学飞 地,但其后期主要集聚公共实验型装置,逐步走向了民用科研基地的发展方向。2016 年园区开始重点发展健康 产业集群,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新增了核酸治疗加速器、疫苗制造和创新中心等设施,吸引了超过 70 家生命 健康领域的公共组织(英国卫生安全 局、医学研究委员会等)、初创企业(埃 森特斯医疗 [Accentus Medical]、安捷 伦科技公司 [Agilent] 等)和科研院所(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罗莎琳·富兰克林研究所等)在此集聚,开展 细胞和结构生物学、药理学、大数据、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在空间上,HSIC 早期采取了第一 代大装置区常见的集中式布局,将科研机构、实验室等集中于大科学装置 周边。后期随着向第二代大装置区演 进,北侧区域逐步增加了企业研发、科 学服务、租赁式办公等产业转化业态, 并在更远的外围区域规划了完整的大 学区与住宅区,逐步实现了“学、研、 产、居”的圈层式空间融合。

 

3.2 法国格勒诺布尔创新先进新技术园区

格勒诺布尔创新先进新技术园区(GIANT: Grenoble Innovation for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于 1956 年在法国南部小城格勒诺布尔市郊开始建设 [4]。该园早期也是以原子能研究为目标,后期随着欧洲同步辐射装置的建设,劳厄—朗之万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法国国家生物结构研究所的引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法国原子能署等政府机构的加入,以及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理工学院、阿尔卑斯大学的建设,到 2022 年,园区共占地 2.5km2,研究人员、学生和企业雇员达到 3  万人以上,每年产生 700项以上专利,过去 10 年间孵化了 500家以上的初创企业【详见 https://www.giant-grenoble.org/en/。】。仅 15 万人口的小城格勒诺布尔成为法国仅次于巴黎 的第二重要的研究城市,是欧洲在微电 子、计算机科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 化学、造纸工程和核研究等领域中最重 要的科学和技术中心之一,被誉为“欧洲的硅谷”。

如今的 GIANT 已经具备了第二代大装置区的典型特点, 形成了 “6+1+X”的总体空间格局(图 2)。其中的“6”为园区本身包含的六大卓越中心 :(1) 大科学装置中心 ;(2)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引领的基础研究 中心 ;(3)围绕微纳米技术园区打造的信息技术中心 ;(4)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引领的能源中心 ;(5)未来重点发展的医疗健康中心 ;(6)以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中心, 基本上形成了教育、科研、产业的完 整闭环。“1”为东北侧的半岛生活区,为园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配套。“X” 为穿插在各片区之间的企业研发办公设施,既包括在此孵化创立的法意半导 体、施耐德电气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 也包括西门子等巨型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与 HSIC 相比,GIANT 在规划布局上呈现出更清晰的圈层式扇面布局 :在两条河道之间,以大科学装置 为核心,第一层扇面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与基础研究机构 ;第二层扇面包括 各类统一规划的产业创新中心(信息、 能源、健康);第三层扇面为相对分散的居住生活、企业研发、产业配套(如创新管理)设施。


3.3 日本筑波科学城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

日本出于科技振兴、技术立国以及疏解东京压力的考虑,在东京远郊(距离市中心约 60 km)开始建设筑波科学 城,占地约 27 km2。如今筑波科学城 已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学城之一,也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科学与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战略综合特区。作为科 学城的核心,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成立 于 1971 年,位于科学城北部,占地约1.5km2,隶属日本文部省,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加速器技术研究 [5]。 大装置包括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光 子工厂等。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本身 具有第一代大装置集聚区的典型特征, 以科学专用型装置为主、公共实验型装置为辅,园区内不设置高校、企业研发、 产业转化等功能,只在一角配套基本的生活功能。基于政府主导下的整体 规划、建设与管理,高能加速器研究 机构的学、研、产、居联动是在整个 筑波科学城的层面进行布局的,虽然 仍然具备一定圈层布局的特点,但是 其功能联动的尺度已超出了传统意义 上的第二代大装置区。

以筑波科学城为代表,1970 年代 后非城市地区建设大装置集聚区不再 成为主流,而是将其作为科学城的有 机组成纳入城市地区。更大尺度的功能分工与协作(即在整个城市层面统筹安排大科学装置与研究机构、孵化 产业的关系)可以支持一个科学城建 设多个大装置区。就筑波科学城本身 而言,早期建设的加速器类专用型装 置集聚于北侧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 相对远离城区、综合性研究机构和产 业转化设施 ;而后期建设的同步辐射、电子激光等公共实验型装置以及太空舱环境模拟等公益服务型装置集聚于 南侧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周边,与 城区、综合性研究机构和产业转化设施联系更紧密(图 3)。以筑波大学为 主的高校以及提供生活配套的筑波城 区和高铁站正好位于两者之间。如此 看来,后期的筑波科学城已经具备了第三代大装置区的雏形。



4 第三代大装置区典型案例

4.1 合肥滨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科学岛(以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为主体)距离合肥市中心约 10 km,面 积约 2 km2。 大装置的建设可以追溯 到 1952 年建设的安徽光机 所, 目前岛上建有全超导托卡马克【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1958 年由苏联研制成功。装置的外围是一圈电流环,通电后产生强大的磁场,磁场像一圈圈跑道,将超高温状态下的等离子体围在跑道内不停奔跑,发生碰撞,不与装置接触但能释放大量能量。托卡马克是目前 最为广泛使用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之一】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稳态强磁 场实验装置(SHMFF: China’s 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等大科学 装置以及中科院的一系列研究所。科 学岛本身的空间布局具有第一代大装 置区的特点,生活配套设施分别位于 科学岛东西两个中心,除了中科院自身孵化以及参与大装置建设的企业外, 没有布局太多的产业转化设施。

2017 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设方案获批,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 主要空间载体,其中的大科学装置集 中区面积 19.2 km2,包括科学岛、大科学装置区、成果转化区、中科大国际 校区、科学小镇、科学服务区等六大板块,实现了学、研、产在空间上的 密切衔接 [6]。就大装置而言,采取了“单 元生长”的空间模式,形成串珠状的 组团布局。每个大装置集聚单元面积 在 2~3 km2 左右,内部包含 2~3 个大装 置以及若干实验平台、科研机构,外 围也以组团的形式布局科学服务、大 学、成果转化与生活配套功能。这种 建设模式有以下好处。第一,大科学 装置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单元化布 局可以将能够产生交叉研究成果的装 置就近设置,也可以将存在相互干扰 的装置分开。第二,有利于分期建设, 可在一个单元成熟后再集中建设下一 个单元,如在科学岛建设基本完成后,南园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acility for Fusion Technology)将成为近 期建设的重点。第三,有利于在单元的 周边集聚相关功能,例如可以在以科学 专用型、公益服务型装置为主的单元邻 近布局高校教育功能,在以公共实验 型装置为主的单元邻近布局企业研发、 创新孵化等功能,便于社会资源对装置 的充分利用以及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

 

4.2 上海张江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集群

2016 年,国家批复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 年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开始建设张江科学城,总规划面积约 95 km2,2021年扩大至 220 km2,形成“一心两核”(张 江城市副中心、北部科技创新核、南 部科技创新核)的空间格局,重点发 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 [7]。其中,北部科技创新核面积 约 3 km2,主要的大装置有上海同步辐 射光源、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 短激光实验装置、蛋白质科学研究设 施等,共同形成了上海张江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集群。

张江科学城处于超大城市核心区, 作为城市副中心,其特点与常规处于远 郊的科学城显著不同,更像是把大科学 装置放入了大都市内部,周边的功能 更为复合,建设强度也更高。优良的 区位保障了其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品质,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服务设施有利于吸引科技人才。2010 年建成的上海同步 辐射光源作为公共实验型大科学装置, 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在其周边 3 km 范围内,集聚了上海科学院、中 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高校,以 及大量的成果转化设施,这些设施既

包括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如诺华医药等),也包括面向初创企业的孵化园区(如张江创业源、张江药谷等)。 3km 以外的区域则布局了细胞产业基 地、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创新药产业基地等生产性园区,整体上形成了“学、 研、产”一体化的格局。

 

4.3 北京怀柔科学城科学聚核

2017 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其核心依托的怀柔科学城 距离市中心约 50 km, 规划总面积约 100.9 km2,将形成“一核四区”的空 间布局 [8]。其中,一核为科学聚核,是主要的大装置区,也是整个科学城的起步区。区内目前三大大科学装置(高 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 施)以及中科院的各研究院所正处于 建设过程中。与合肥滨湖科学城类似, 北京怀柔科学城也采取了多个大装置 单元分散建设的模式,除科学聚核外, 大装置单元在科学城东区、中区也有 布局(图 4)。

 

4.4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装置集聚区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 先行启动区之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核 心区面积 90.5 km2,南侧与深圳光明科 学城相接,形成“一核四区”的空间布[9]。“一核”为大装置集聚区,“四区” 为大学院所集聚区、新材料产业区、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区和莞深 科技成果合作区。与大多数先有大装置 后进行产业集聚的科学城不同,松山湖 科学城受限于建设用地,大装置中国散 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和松山湖材料 实验室只能布局于山脚下的狭长用地内, 距离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相对较远。与 滨湖的华为终端总部相比,大装置区在 空间上更多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为周边 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创原动力。

 

5 总结

5.1 大装置区的演进规律

从 1940 年代末到今天,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国际合作和多方参与程 度都不断提高。与之对应,大装置区的选址由远离城市到邻近城市,再到融入城市 ;建设目标由武器研发到基础科学 突破,再到学、研、产的整体转化与带 动 ;建设与管理由国家主导,到国家与 地方政府合作,再到社会机构的广泛参 与;承载对象由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 创新园区(面积约 1~3  km2)到各类科学城(约 30~100 km2),再到综合性科学中心(约 100~500 km2)。狭义的大装置区规模相对稳定, 多以 2~3 km2 的大装置单元形式出现, 内部通常包含 2~3 个面积比较大的重点装置、若干比较小的辅助装置、密 切相关的实验平台与科研机构,以及 少量生活配套设施。第一代大装置单 元内多以科学专用型装置为主 ;第二代则以公共实验型装置为主 ;第三代以怀柔科学城为代表的大装置区的单元内部也会布局科技研发、科学服务、研究学院、科技展示等科研配套设施。在单元内部,同类及关联性装置就近布置,有相互干扰的远离布置,生活配套设施则需要远离有辐射等负面影响的装置(图 5)。

第一代大装置区可以视为一个大装置单元,功能上相对集中于单一的“研”;第二代大装置区,即早期的科学城,可以视为大装置单元与大学和机构、成果转化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组合, 实现 了“ 学、 研、 产、 居” 一定程度的就地转化与融合 ;第三代大装置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可以视为更大规模的科学城或多个科学城的组合,不仅包含“学、研、产、居”功能,与城市的融合度更高,更有利于集聚人才。


5.2 大装置区的规划展望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 的总体指引 下,除了四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西安、南京、 成都、 重庆、 杭州、 苏州、 无锡 等城市也都在规划建设包含大装置区的科学城。吸纳已有大装置区的经验,未来我国的科学城建设应该更注重装置之间的关联与互补,装置与已有产业的搭配和促进,成果的社会化转换能力以及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吸引,其规划布局应该以第三代大装置区的基本结构为基础,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空间模式(图 6)。

(1) 串联扩展模式 :以合肥科学城为代表,适合在增量用地为主的区域建设。大装置单元两侧布局成果转化、大学和机构、生活配套等功能,形成“学、研、产、居”一体化的组团, 组团之间以有机生长的方式串联扩展。

(2) 多核扩展模式 :以怀柔科学 城、张江科学城为代表,适合在增量存量用地混合区域建设。其本身由多个科学城区组成,大装置单元可以作为不同城区的策源核心。各城区之间在研究重点和产业类别上有所侧重,对应的大科学装置类别通常与产业类别一致。

(3) 存量补缺模式 :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代表,适合在存量用地为主的区域建设。在大装置单元建设之前,区域内已有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已建或规划了较为完善的城区、大学和产业园区,且已经占据了核心区位的用地。大装置建设的目的更多是对原有产业体系的再提升,因此通常位于科学城较为边缘的区域,且在装置的选择上也与本地的产业导向密切相关。


注 :文中未注明资料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 [EB/OL]. [2022-05-15]. https://home.cern.

[2]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官网 [EB/OL]. [2022-05-15]. https://www.bnl.gov.

[3] 英国哈威尔科学和创新园官网 [EB/OL]. [2022-05-15]. https://www.harwellcampus.com.

[4] 法国格勒诺布尔创新先进新技术园区官 网 [EB/OL]. [2022-05-15]. https://www.giant- grenoble.org.

[5] 日本筑波科学城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官网[EB/OL]. [2022-05-15]. https://www.kek.jp.

[6] 合肥滨湖科学城官网 [EB/OL]. [2022-04-25]. http://bhkxc.hefei.gov.cn.

[7] 上海张江科学城官网 [EB/OL]. [2022-04-25]. https://www.pudong.gov.cn/zjkxc.

[8] 北京怀柔科学城官网 [EB/OL]. [2022-04-25]. http://hsc.beijing.gov.cn.

[9] 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官网 [EB/OL]. [2022-04-25]. http://ssl.dg.gov.cn.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66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