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期刊导航

机器人和老年人自我护理——孤独经济的兴起

Robots and Care of the Ageing Self: An Emerging Economy of Loneliness
  • 源自: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23, DOI: 10.1177/0308518X231172199
  • 作者:Geraldine Pratt, Caleb Johnston, Kelsey Johnson
  •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sainan.lin@whu.edu.cn

护理机器人是社会护理私有化、商品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面孔。作为对全球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严重劳动力短缺和孤独流行的一种回应,老年人护理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护理机器人。文章通过采访美国、以色列和英国的机器人设计师,以及英国的研究人员、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护理提供者,描述了正在使用和正在开发的五种护理机器人,探讨了提供情感和社会关怀的机器是否标志着人性化的减弱,护理机器人的发展和商业化是否应该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盈利的场所,以及公共资金是否应该且如何支持这种“孤独经济”等问题。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已经并将继续被设计用来提供陪伴和关怀,护理机器人可以建立更加相互依赖的人机关系;(2)孤独感是开发和使用老年人护理机器人的重要理由,它近年来被货币化,并且非常昂贵;(3)保守派(或新自由主义)政府更容易接受为创新投资,而不是提供社会护理服务;(4)个人家庭是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最佳看护的空间,且需要高度重视个人自主权;(5)在对老年人护理的进一步构想中,应当包括对更普遍的护理进行关键的重新评估,如果护理机器人被设计得可以照护老人的情感,而人类被预设为承担与身体照护相关的体力劳动,这将加深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性别、阶级等级的不平等。作者呼吁重新构想老年人护理,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对老年人的照顾,让机器人协助和支持人类从事困难的护理工作。

集体自建型老年友好社区——对社区凝聚力、社会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影响

Collective Self-build for Senior Friendly Communities. Studying the Effects on Social Cohesion, Social Satisfaction and Loneliness
  • 源自:Housing Studies, 2023, 38(7), 1323-1341
  • 作者:Pauline ban den Berg, Jules Sander, Stephan Maussen and Astrid Kemperman
  • 推荐:魏宗财,唐琦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weizongcai@scut.edu.cn

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活动能力的下降及社会交往的缺失。社区凝聚力对老龄人口的健康和福祉非常重要,故研究如何打造具有高水平凝聚力的社区,让老年人能够居家养老至关重要。基于对荷兰25 个集体自建开发住区项目和19 个传统住区项目中的326 名50 岁及以上受访者的调查,作者检验了以下假设:集体自建社区与较高的社区凝聚力呈正相关,能(直接和间接地)促进社会满意度,同时与较低的孤独感呈正相关。研究发现,集体自建对社区凝聚力和降低社会孤独感水平具有直接影响,而对社会满意度具有间接影响,能助推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这可能由于居民能较早地参与到项目中,甚至在搬入新居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基于邻里的社会网络。在控制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的情况下,这些正向影响依然存在。作者建议决策者在区划(控规)及相应政策中增加集体自建开发用地的比重,并通过补贴来鼓励集体自建,以提升邻里的社区凝聚力。该研究为集体自建发展路径及其与社区凝聚力、孤独感和满意度的关系增加了论据,也对决策者和房地产企业建设具有高水平社区凝聚力的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了参考。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的知识政治

Urban Planning and the Knowledge Politics of the Smart City
  • 源自:源自: Urban Studies, 2023, DOI: 10.1177/00420980231177688
  • 作者:Matthew Cook, Andrew Karvonen
  •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毋庸置疑,智慧城市的发展重塑了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方式方法。在准确、中立、高效、精细和直观等优点之外,智慧城市应用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而需要对智慧城市主义这种新的城市知识政治模式展开批判性审视。本文作者应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智识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分析框架,即由技艺(techne)、认识(episteme)和实践智慧(phronesis)组成的三方概念视角,提出对当前智慧城市实践的见解。技艺即知道如何(knowing how),关注的是规划技能;认识即知道什么(knowing what),关注解释城市发展过程的规划理论和概念;实践智慧即知道目的(knowing to what end),强调用价值理性补充技艺的工具理性和认识的分析理性,为规划实践提供道德和伦理支柱。

规划是将公共领域的知识形式与行动形式联系起来的前瞻性工作,因而了解城市和采取规划行动应该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过程。20 世纪以来,直面现实问题的建筑精英和秉承技术进步的工程师不懈努力,发展出强调综合功能理性的现代主义规划;从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等特定观点构建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催生了注重社会文化考虑的后现代主义规划。然而从某种意义而言,智慧城市的兴起体现了理性主义知识政治的强势回归。作者认为,智慧城市将规划技能阐释为一种数字化城市的技艺,会带来一些隐患。首先,智慧城市通过选择性的数据收集实现功能和效率理想下的工具主义目标,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其他知识类型和认识论的发挥余地;其次,数字技艺和认识之间过于紧密的耦合容易形成规划知识政治上的短路,将规划师的角色降低为算法开发人员;再次,数据驱动知识生产及应用的渐进和递归本质决定了其缺乏构建长期稳定的城市发展大局观和城市理论的雄心,容易使规划陷入集体道德选择(collective ethical choice)风险;另外,智慧城市知识政治讨论中缺少了城市居民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城市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注入价值判断的能力。

综上,作者呼吁当代城市规划在追求智慧城市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整合技艺、认识和实践智慧,以确保数字化不至于排除某些认识城市的方式,而是为支持城市发展的进步知识政治提供基础;采取多元、协商和反思的知识政治模式,使智慧城市成为对城市整体人口有益的工具。本文的观点对于理性全面地理解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迈向循证城市规划——将质量评价纳入文献综述

Toward Evidence-based Urban Planning: Integrating Quality Assessments in Literature Reviews
  • 源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23, 89(3): 389-398, DOI: 10.1080/01944363.2022.20748
  • 作者:Léa Ravensbergen, Ahmed El-Geneidy
  • 推荐:周江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zhoujp@hku.hk

无论是“循证决策”,还是“循证规划”,都是最近若干年学术圈、实践圈炒得很火的概念。但“证”从何来?一个常规的路径就是进行文献综述,看看以往研究产生了什么“证”。但是对于城乡规划界文献综述而言,如何评价其质量优劣?两位分别来自牛津大学、麦吉尔大学的作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城乡规划界人士可以学习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员经常使用的有偏风险估值(the Risk of Bias Assessment)和证据确凿性评价(Evaluation of Certainty of Evidence)方法。有意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方法的读者,可以通过DOI 免费阅读该文全文内容。

面向中国规划的新的“旧”理论——黄老哲学的潜在作用

Towards a New ‘Old’ Theory for Planning in China: The Potential of Huang-Lao Thought
  • 源自:Planning Theory, 2023: 1–24 (online first)
  • 作者:Jean Hillier, Kang Cao
  • 推荐:曹康,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k_cao@126.com

在逆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态势下,规划理论的建构及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在呈现出较以往更强的非西方化和本土化态势,即根据本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与现状来思考规划及其理论。本文依据发端于春秋战国并在汉代盛极一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黄老哲学,来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空间规划的潜在影响,以及在规划理论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作者比较了儒家、法家、道家和黄老哲学,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黄老哲学因“采百家之长”而取了前三派哲学的重要观点。同时,黄老哲学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一支,但由于融合了黄帝学派的政治理念而具有积极、入世的特征,因而在西汉时期成为主要的经世理念并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对汉代以后的中国哲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德道经》等都被认为是该学派的重要文献,也佐证了黄老哲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在重点分析经世、势、礼与理这几个对空间规划来说十分重要的黄老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黄老哲学影响下的空间规划方法论。可以说,2019 年以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传统哲学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和。例如: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调各层级职责的顶层设计,与被黄老哲学吸收的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正名观念相似。又如:其通过三区三线来保护农田与生态环境并引导城镇的发展,与黄老哲学源自道家的无为(红线内保护区域)与有为(城镇发展边界内的开发区域)、人与非人的和谐共存思想相近。因而,黄老哲学有关于自然秩序及其伦理思考方面的思想,或许有助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举措,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此外,黄老哲学承自道家的对于辩证思考、变化、生成、涌现等的理解,也会有助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灵活性,以应对变化不定的未来。

对城市便利设施的偏好是否因群体技能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

Do Preferences for Urban Amenities Differ by Skill?
  •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23(3): 541-576
  • 作者:Melanie Arntz, Eduard Brüll, C?cilia Lipowski
  • 推荐:沈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shenjing@mail.sysu.edu.cn 林承憓,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linchh23@mail2.sysu.edu.cn

高技能人群能够促进知识的创造和溢出,带动资本投资并提高消费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已有研究认为,城市便利设施是吸引人力资本和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关键因素,城市政策也往往通过城市便利设施来吸引高技能人群,但该类政策的前提是某些城市设施对高技能人群具有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吸引因素。然而,基于显示性偏好的研究很难提供因果证据,来证明高技能人群比低技能人群更看重城市设施。

本文通过叙述性偏好实验,调查了德国2 125 名受访者在工资水平、城市设施和经济活力不同的两个城市之间的工作选择假设,并构建了潜在类别选择模型(Latent Class Logit Model),以探究城市便利设施在城市选择中的作用。主要发现如下:(1)相对于低质量的城市设施,受访者愿意放弃高达6% 的工资来生活在拥有高质量设施的城市,但不同群体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无论是毕业生群体和非毕业群体,还是创意阶层和非创意阶层,对城市设施的偏好性相似。(2)受访者愿意放弃8% 的工资,以生活在一个就业率高、企业初创率高和研发强度高的经济活力旺盛的城市。这是因为经济活力高的地方能为未来的收入提升提供保障,也更有可能增加工作经验。

本文创新性地将叙述性偏好实验应用于城市设施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价值。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不同群体对城市设施的偏好没有差异性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今后的理论模型中指定效用函数时应考虑这一点。从应用上,揭示了以城市设施为基础的政策能够吸引高技能人群是因为低技能人群无法搬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并负担生活费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包容,政策应寻求降低低技能人群的流动性与负担能力限制,如在设施丰富的地方提供经济适用房。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31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