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期刊导航

城市时代的城市:不同观点

Cities in the Urban Age: A Dissent
  • 源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8, 42(5): 952-953
  • 作者:Robert A. Beauregard(书作者),Enora Robin(书评作者)
  • 推荐:王磊,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leiwang@whu.edu.cn

本文是对罗伯特·博勒加德(Robert Beauregard)于 2018 年出版的《城市时代的城市 :不同观点》(Cities in the Urban Age: A Dissent)的书评。该书认为将城市视为当代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流行观点是具有欺骗性的。尽管博勒加德只是以当代美国城市为例,列举了城市所具有的四类基本矛盾,即财富与贫困、破坏与可持续、寡头与民主、对立与包容,但书评作者认为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只是产生的背景各异。该书的前四章分别就以上每种矛盾在美国城市中的对立运动进行了阐述。在关于对立与包容的第五章中,博勒加德指出除了冲突外,对立也可以表现为漠视和忽视,由此引出了我们“应如何对待同处城市中的其他人”这一问题,而这也是该书引发道德思考的地方。原书作者认为,我们既要看到城市化已经产生的排斥、不平等、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应看到城市能够实现包容、可持续、民主和公正的潜力,从而思考在公共领域所应进行的斗争,而不是面对上述各类矛盾视而不见或避而远之。这正是当前城市精英们所主导下的城市进步论所掩盖的事实。

规划背景下的自组织模式:重新思考参与的发生场所

Pattern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Reconsidering Venues of Participation
  • 源自:Planning Theory, 2019 18(1): 40-57
  • 作者:Efrat Eizenberg
  • 推荐:曹康,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k_cao@126.com

自组织这一术语或概念源自物理学领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复杂性学科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近年来,由于复杂性科学被用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例如在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中将城市比拟为一个复杂性巨系统,复杂性理论也逐渐被用于分析城市内部的各种现象以及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将“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这一术语拆分为两个元素——“自” (self)和“组织”(organization),用以分析城市规划中的各种能动者与要素及其形成的组织。文章以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雅法的案例为例,分析了三种自组织的类型 :第一种是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为争取基本权益而进行的自行组织 ;第二种是普通人为了社区利益而进行的 ;第三种是有权势者为了经济收益而进行或形成的。在这一分析当中,作者尤为注重通过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装置(assemblage)理论来分析能动者的能动性以及权力关系。装置理论是一种帮助理解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之间的相互构成与动态关系的理论。该理论用于规划领域,可认为城市规划领域的自组织是人(居住者)、规划机构、城市环境、规划工具与成果的装置。因而它跨越了以往的正式—非正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二元论思想的局限,将重点放在能动者(人与非人)以及能动性上。在规划的自组织案例中,就是要去关注自组织是采用的或创造的规划工具、规划过程以及规划成果。作者认为,探讨规划中的自组织现象不仅在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以色列规划体系中,也在中央尽量放权、私有化特征较强的其他规划体系中有意义。因而,也对中国的规划体系以及规划文化具有一定启示价值。

欢庆凯文·林奇的传奇

Celebrating the Legacy of Kevin Lynch
  • 源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8, 84, 3/4: 217-229; 276-278; 293-305
  • 作者:Meredith Drake Reitan & Tridib Banerjee; Giyoung Park & Gary W. Evans; Yan Tang, Sisi Liang & Ruizhi Yu
  • 推荐:周江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对于世界各地学习城市设计的莘莘学子,凯文·林奇这个名字及其《城市意象》《城市形态》等著作,经常成为其第一篇论文理论框架的灵感源泉。时光荏苒,凯文·林奇先生的成名作《城市意象》很快就要庆祝发表 60 周年了。六十一甲子,昔日的婴儿都变老年人了。凯文·林奇先生的作品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影响了世界? 2018 年《美国规划学会会刊》第 3/4 期合刊,邀请了各国的作(学)者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些作者的文章值得一读。例如 :《凯文·林奇在洛杉矶》(Kevin Lynch in Los Angeles)、《数字化时代林奇的城市要素》(Lynch’s Elements of the City in the Digital Era)、《凯文·林奇对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影响》(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fluences of Kevin Lynch in China)等。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行为基础:文化、心理和代理

The Behavioural Foundation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ulture, sychology
  •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19(1): 121–146
  • 作者:Robert Huggins, Piers Thompson
  • 推荐:魏宗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weizongcai@scut.edu.cn

虽然城市和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基于对企业、产业和资本的位置、聚集和组织的解释,但当代经济地理学理论正在转向探讨人类行为在决定城市和区域发展结果方面的作用。这篇论文试图对现有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存在的两个局限作出回应。第一,传统的理论化集中于对资源和资本及其分配和积累,以及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结构、系统、组织和动力机制的后续解释,但这些关系与资源的嵌入和人力资源并未充分集成到理论化中。第二,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识别文化和制度对经济和其他结果的影响机制的重要性,但这些机制背后的行为因素并未得到充分解释。作者着重于从文化、人格心理学和代理的概念构筑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这些行为因素如何互动,并导致了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作者提出,心理文化行为模式为理解城市和区域内人类代理的类型和性质提供了基础 ;并进一步认为,这种代理是基于一种空间上有界限的,与制度和权力的性质、来源和进化有着内在联系的理性。作者最后提出将人类行为纳入城市和区域发展理论,能为探索和解释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长期演变模式提供巨大的潜力。该研究对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协同发展等具有一定参考。

重构社区治理:英格兰社区规划的未来

Re-imagining Neighbourhood Governance: The Future of Neighbourhood Planning in England
  • 源自:Town Planning Review, 2018, 89(4):379-402
  • 作者:Matthew Wargent, Gavin Parker
  • 推荐:申明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shenmingr@nju.edu.cn

社区规划是一项由社区主导的参与性倡议,旨在通过制定法定规划文件为当地社区提供服务,是英国社区治理中最激进的创新。目前英国有 2 200 多个社区参与了社区层面的社区发展计划(neighbourhood development plan)。作者评估了迄今为止社区规划的相关策略,指出其未来面临的三种结果 :(1)随着社区数量减少和政策过时,社区规划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资源最丰富的社区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政策趋于僵化 ;(3)演变成为一种积极响应的地方民主工具,实现政策创新。为了实现第三种目标,需要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深化公众及管理部门支持、确保成果的可交付性以及加强政策弹性等手段来扩大社区规划的影响力。文章提出一份规范性指南,设想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社区治理标准,包括更公平的规划制定、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大的社会包容、提高质量和附加值、协调战略问题、加强社区规划权威六个方面。这些议题契合了早期强调民主进步的“地方主义”的核心观点。文章认为,社区规划既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也是民主机制的体现 ;重建社区治理有助于提高规划价值,提升民众对社区规划的关注度。这一过程中,参与者是社区规划叙事的主体,其中民众规划者(citizen-planner)比研究人员更了解地方规划政策的症结所在,因此他们的建议尤为重要。

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和种族同质性对夫妻居住迁移和空间选择的影响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Ethnic Homogeneity in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Spatial Sorting Among Couples
  • 源自: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9 (Online first)
  • 作者:Wouter van Gent, Marjolijn Das, Sako Musterd
  •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众所周知,城市是高度动态变化的,但其社会分层状态很稳定,人们将自己划分到特定的社区,或在迁居时向具有相似配置家庭的社区集聚,从而维持居住隔离模式。现有流动性相关研究试图利用经济资源和种族背景两个维度去解释这种同质化趋势,而对社会文化维度的因素缺乏考虑。本文基于荷兰统计局的纵贯社会统计数据集,利用 2008 年 9 月末和 2009 年 9 月末荷兰四个最大城市区域内所有登记稳定的夫妻的迁居数据(为了避免生命历程事件对迁居的影响,选取在此时间段内稳定的夫妻),运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阐释了经济状况、种族背景以及社会文化三个维度的因素与居住隔离的关系,并且通过家庭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收入占比两个概念来描述社会文化差异,重点揭示了社会文化差异与居住隔离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匹配程度会对其迁居与否产生影响,具有相似配置(种族、文化、收入等)的家庭更容易在相同空间集聚。具体来说,当夫妻居住在与之受教育水平和社会文化相似的群体占比较高的社区时,迁居频率就较低,即社区内相似群组比例越高,迁居的可能性越低。此外,夫妻在进行迁居选择时往往会选择与其配置相似度较高的社区进行重新定居。最后,作者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同质性倾向可能会产生居住隔离。

收缩城市危机下的城市设计对策

Design Strategie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Shrinking City
  • 源自: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4(1): 49-64
  • 作者:Saehoon Kim
  • 推荐: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xum@cqu.edu.cn

1990 年代以来,世界众多城市均出现了收缩现象,与之相伴的各种问题给城市规划者与决策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东亚地区城市纷纷开始采取行动以应对城市收缩,包括促进创意产业,战略性地减少城市规模,以及废弃土地的零碎重组等。但是人们对于如何有效延长或扭转收缩城市的衰退周期仍然举措有限,城市设计层面的策略尤其匮乏。本文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日常关注和需求,提出了重塑具有启动性和社会持续性的再生行动的城市设计策略,旨在建立可见安全网、重塑社交网络和扭转城市的负面形象等。在本文的基础上,本期专刊聚焦于收缩城市专题,邀请了多位资深学者撰文评论。其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阿里·迈达尼普尔(Ali Madanipour)指出收缩城市面对的挑战是复杂和多样化的,可行的城市设计方案应当立足于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制度,汲取当地团体的智慧以切实应对挑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安尼·韦内斯 - 穆东(Anne Vernez Moudon)则强调城市“收缩”现象既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应清楚辨析收缩的对象(who)、地点(where)和时间(whe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伦特·里安(Brent D. Ryan)高度赞同基姆(Kim)所提出的城市设计者应将人置于首要地位的观点,认为符合这种原则的“社会都市主义”(social urbanism )理念可以帮助应对城市收缩 ;城市设计设计者应当在尊重公民意愿的同时有效利用国家力量,在实际状况下循序渐进,积水成渊。在我国部分城市业已呈现收缩态势的背景下,希望本文的推荐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