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0
2005年第6期   DOI:
循环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模式与方法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Scoping, Development Models and Methods of Circular Economy in Sustainable City

任勇

Ren Yong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关系;实践模式与方法

Keywords: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city; Relationship; Models and Methods

摘要:

生态城市是我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支柱相协调的实质内涵。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对象是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功能系统,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城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重点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和废物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产业等四大产业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方法是应用物质流管理方法对不同层面的模式进行科学规划。


Abstract:

Building eco-city, as a concrete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city, fully reflects the substantial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hat three component pillars——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progress——shall be mutually harmonized. Circular economy is a vital component or symbol of eco-city. Its scoping covers economic system and function system (such as infrastructure) of city, and its target is to mitigate the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emphasi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to develop four industrial sectors: eco-industry, eco-agriculture, green tertiary industry and industry of waste reuse, recycling and safety treatment as well, so as to establish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city. To this end, the fundamental method is to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at different practice level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flow management.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任勇,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reny@163bj.com.


译者简介:

1 前言

  无论从资源环境特点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看,城市一直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区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到本世纪初,部分城市通过建设生态市活动,开始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行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和实践平台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5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40个城市编制并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循环经济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内蓬勃兴起,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被迅速纳入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正在从理念倡导和局部试验示范走向全面实践阶段。作为两个同时兴起的新生事物,循环经济与生态市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是目前实践中尚未完全解决好的两个基本问题。


2 循环经济内涵的基本特征

  尽管循环经济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关其内涵中至少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构成了把握循环经济本质和指导相关实践的基础(任勇,2005)。


2.1 循环经济概念的基本定位

  从所依赖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基本动因是为了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活动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里,“需求”和“供给”的资源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经济资源(如矿产和生物资源),也包括环境自净能力,即环境容量资源,二者都是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有用资源。本质上,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资源和排出的废物都是物质,是人与自然交换的物质总称。自然生态系统供给经济资源和环境容量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有“容量”限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矛盾的结果是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其实质是这两个系统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量”和“容量”出现了不匹配,“通量”超过了“容量”。
  所以,以改变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物质流动方式和调控物质交换的“通量”(效率)来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容量”为实质内涵的循环经济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人与自然物质交换关系的正确把握,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为基本定位。


2.2 外延

  上述定位意味着循环经济的外延是由“经济”一词决定的,“循环”是这一新的“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在这里,“经济”既指经济活动,也指经济发展模式,模式是经济活动的表现方式。在经济学中,经济活动常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表述,包括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这是循环经济的外延。根据德国和日本,特别是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领域,现阶段循环经济外延的重点是生产和消费领域。从产业划分的角度看,交换和流通领域的活动,有些可以划入消费领域,有些可以划入生产领域,如服务行业的问题。


2.3 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表征

  所谓“表征”就是反映事物的外在特征,与深层次的本质特征相对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表征是“高资源能源投入、低经济产出、高污染排放”,即“两高一低”;相对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表征是“两低一高”。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但是只有这一条还不够,因为有许多因素和手段可以使传统经济从“两高一低”转向“两低一高”。所以,循环经济还要有标志性的根本特征。


2.4 区别于经典经济学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

  如前所述,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的“通量”与生态系统的“容量”之间的不相适应,是引起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的深层原因。但是,经济学长期以来将环境要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关注人造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两大循环及其供求关系,忽视自然资本循环及其供求关系;关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流调控,忽视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物质流调控;关注向消费者提供物质产品本身,忽视消费的本质是消费产品的服务。因此,将环境要素内化到经济活动过程之中,在已有的生产要素循环中增加自然资本循环,在价值流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对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调控,是循环经济理论区别于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循环经济的灵魂。换句话说,“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方式的区别,是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的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环节。


2.5 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问题

  要调控传统经济的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方法是物质流管理。
  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显而易见,“减量化”是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投入量与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产生量,属于源头控制范畴。“再利用”可以理解为,一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间;二是在基本不改变废旧物品(废弃物)物理形态和结构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废弃物,如废旧家电的再利用。所以,“再利用”同时有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的含义。“再循环”可以认为是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使废弃物转化为新的经济资源,并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属末端控制。在废旧资源领域,我国长期使用两个概念,一个是“综合利用”,一个是“资源化”。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综合利用”是一个广义概念,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废弃物重新变成有使用价值的资源或物品,相当于3R原则中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资源化”相当于“再循环”。因此,考虑到我国有关术语的使用习惯,可以将3R原则改造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另外,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是必要的环节,特别是我国的技术经济还比较落后,无害化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中,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在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其优先顺序应有所区别。在微观层面如企业和市民个体,要优先考虑减量化;然而,在清洁生产技术或一般技术工艺改进难度大的情况下,其它原则应处于首要考虑的位置。在社会层面,也就是说废物已经产生,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要优先于减量化原则。
  根据德日经验和已有的理论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中物质流动方式及通量的核心手段和方法(周国梅等,2004)。
  在循环经济中,改变物质流动方式的目的是降低“通量”,使之与生态系统的“容量”相适应。将“通量”给以时间、投入量等参数的限定,就转化成效率,效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绩效的通用标准。传统效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或其它资本要素投入的效率。循环经济关注的“通量”是物质,是资源和能源,所以,其效率应该是资源能源生产率,例如单位资源能源投入的GDP产出量和污染排放量。这就是国际上流行的生态效率概念,它是连接资源、经济和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的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因此,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标准。


3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并经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所认可:“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对可持续发展内涵做了更简单明了的阐释。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可持续发展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这三大支柱相互协调的支撑下的发展状态。
  在这一理解中,“三大支柱”、“相互协调”和“动态”是三个关键词。“三大支柱”反映了城市系统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三个子系统,城市系统中所有活动和行为都可以归属到这三个子系统中;“相互协调”反映了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关系,其实质是城市中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动态”反映的是过程,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三大支柱协调状况”的不同水平。
  与国际社会的相关进程一样,从1990年代开始,我国从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增长模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分配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实践和推进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世纪初,从所追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整体性要求和各种实践所面临的相互协调性和整体有效性等角度出发,我国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践活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下和综合平台上,这就是创建生态城市活动。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指标相关文件,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28项。可以认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就是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实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实践领域看,生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系统:一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载体——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植被、水、大气等资源与环境要素。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主要有土地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城市绿化、污染控制等方面;二是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城市功能系统,主要是水、电、交通、建筑等公共资源与能源基础设施系统,它是城市区别农村的基本特征。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目标主要是完善、便捷、舒适和资源能源高效;三是城市的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四是城市的主体——社会系统,包括人、文化、教育、就业、社会分配与公平等方面,是城市人与人关系的集中体现。其它三个系统的状态更多地体现了在城市人与人关系作用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当上述四个系统完善、健康和协调地发展,城市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公平、生态良好的生态城市目标。
  比较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内涵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作用对象是生态城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要解决城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矛盾。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动方式和效率,进而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经济产出、减少污染排放,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解决不了城市生态建设和土地合理利用等生态系统问题;除了产生一些社会溢出效益如通过拉长产业链而增加就业外,发展循环经济对社会系统中的大部分问题也不能发挥直接作用。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特别是减量化原则看,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公共资源、能源设施和建筑领域的资源能源节约与效率提高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要避免将循环经济概念泛化,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生态城市概念,造成实践混乱。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目前制约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或核心组成部分。有了循环型经济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城市就能以节约、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方式运行,建成生态城市。


4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为“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新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由循环经济内涵、现有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和相关实践经验所决定。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和载体,所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内涵和现有实践探索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它对所有城市和农村是普遍适用的,只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同,产业模式的侧重点在不同地方会有所不同。
  两个重点领域是指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为抓住生产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日本称为“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是生产领域循环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标志。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领域的“接点或纽带”产业,可以归到生产领域,也可以划入消费领域,它们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标志。
  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产业体系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和框架。当这些要素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循环式利用的状态时,就建成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如城市)模式。


4.1 生态工业

  根据已有知识、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生态工业的建立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实践来实现。
  第一,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资源循环式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生态工业体系内的所有企业必须首先是实行了清洁生产的企业,它是生态工业的基本单元。
  第二,生态工业园区内的资源能源共生。广义的生态工业园区有两种,一种是由企业集群形成的物理园区,园区内以资源和能量流连接成不同的循环,我国目前正在试验示范的部分园区属于该类型;另一种是园区中既有企业群,也有社区,而且企业群之间并不一定有天然的物质依赖关系。对于后一类园区的建设,我国需要创新观念和标准,把握住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如水)与能源能够共享,每个企业实现持续改进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园区整体生态效率最大等循环经济的关键内容即可,不宜不顾客观条件和违背市场规律去人为地连接物流和能流“循环圈”。另外,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现有的大批工业园区和各种经济开发区,是我国生态工业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第三,生态工业网络。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后,并不一定能在企业内部将其所有废物取得社会意义上的最大化再利用,必然会有一部分可以为其它企业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利用,并有一部分排向环境。因此,通过建立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及资源化产业来消化这部分废物,同时,建立废物无害化产业安全处置那些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利用的废物,连接所有企业,形成生态工业网络,或者称虚拟生态工业园。
  针对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在建设生态工业时,应优先选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这些行业包括冶金、煤炭、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等。


4.2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农业生产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应加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利用和处理处置好畜禽粪便,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体系,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提升各种模式的水平。


4.3 消费领域

  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源头”,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赖性强,短期内全面发展可能会遇到技术和经济有效性的挑战,但可以有重点地循序推进。相比较,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消费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是重要的战略环节。
  在消费领域,我国可以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抓手有四个方面。一是环境标志、有机食品和节能产品认证;二是节能建筑建设和绿色社区创建;三是倡导大众绿色消费,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如对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行税收优惠,而对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税收等;四是政府绿色采购。从政府绿色采购所涉及的主体较单一,政府有义务发挥表率作用等特点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应成为我国近期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且目前着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和市场条件已基本具备。


4.4 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领域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一方面可以向生产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资源,减轻末端处理压力,拉长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根据测算,相对于开采矿山产生的废矿,每年多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相当于减少4吨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节省了因垃圾大量填埋而占用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美国再制造业到2005年可安排就业100万人。研究表明,再制造业、再循环产业每产生100个就业岗位,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将失去13个就业岗位,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环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大于其减少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制度使企业强化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看,消费领域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在我国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重点产业,属于“节点”产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消费型社会之后,除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外,一些新的废弃物如包装物、家电和办公电子用品、汽车和建筑材料等问题已开始突显,而且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所以,发展和壮大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4.5 绿色服务业

  与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一样,服务业也具有“节点”产业性质,服务并影响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服务业行业范围非常宽广,目前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先从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餐饮业、绿色商场抓起。宾馆饭店是水电和日常用品的消费大户,节水节电、中水回用、起居用品再用是创建绿色宾馆饭店的重要措施,且基本没有技术难度,只要理念和管理到位,就可以付诸实践。商场是消费品的集中流通场所,销售环境友好型产品、简化包装、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回收再利用包装物、节电等都是绿色商场的重要标志。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
  在绿色服务业中,另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是设备、物资和耐用品租赁业,应该积极培育和扶持。租赁业可以使多用户享用同一物品,节省资源,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观,从生产和消费“产品”转向生产和消费“服务”,使生产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应用这一理念,施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4年中,在美国等地已不再生产“新的”复印机整件,而是将重点转向为在役复印机提供维护和保养,以及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环。实施该经营方式后,施乐公司1992年在美国市场上节省了5000万美元的原材料购置费、后勤服务费和库存等费用,1993年节省经费达1亿美元。


4.6 城市功能系统中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高”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筑等城市功能系统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空间巨大,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惊人。专家预测,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400多亿平方米。目前,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就可以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新华网,2005年4月27日)。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在我国城市交通、能源和水电设施建设、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需要积极探索具体做法和模式。


5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法

  如前所述,调控经济活动中资源流动的方式和通量是循环经济区别于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根据德日等国的经验,实施这一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就是物(质)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物质流和能量流管理的简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流管理方法在德日等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和应用。1994年,德国联邦议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围绕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可靠、综合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物流管理包括对输入流(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的恰当管理,环境友好的转变过程管理,以及从生态角度和经济角度对输出流的恰当管理。
  从具体方法来讲,物流管理首先要研究清楚一个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转化和输出关系,包括物流的数量、来源、去向、成本、发展趋势、生态经济效应、以及与其它物流的关系和涉及的政策与利益主体等,也就是弄清楚物流现状。然后,根据3R原则,应用新的管理和技术方法把当前的“低效率流”和“废物流”转变为“高效率流”和“资源流”。德国循环经济实践的最新动态是应用物流管理方法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大约有14个试验示范区已取得显著效果。日本应用物流分析方法,确立了其循环型社会的数量目标。目前,日本正在致力研究废旧资源的国际大循环体系,特别是东亚循环体系。可以大胆设想,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然资源的全球化,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涉及废弃物的全球化。
  所以,要实践企业、产业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就必须首先应用物(质)流管理方法做好规划,并按规划实施。换句话说,检验是否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发展的绩效指标外,首先要看是否应用了物流管理方法。我国应将物流管理方法尽快转化为推动循环经济实践的工作制度和工具。




参考文献:
  • ?任勇等.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4): 102-108.
    周国梅等.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 2005(4): 109-114.
    任勇等. 从我国国情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中国环境报, 2005, 05, 24.
    任勇, 周国梅等.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若干问题思考. 国家环保总局调研报告, 2004.
    江苏省环保厅. 江苏省循环经济规划, 2005.
    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2004.
    辽宁省环保局. 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方案, 2004.
    山东省环保局, 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2005.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国家环保总局文件, 2003, 2004.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8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