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0
2013年第2期   DOI:
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对江北沿江地区可达性的影响
Accessibility Influence on Nor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in Nanjing from Building River-crossing Passage

卢银桃 尹海伟

Lu Yintao, Yin Haiwei

关键词:可达性;过江通道;南京

Keywords:Accessibility; River-crossing Passage; Nanjing

摘要:

本文以南京为例,基于GIS 软件平台,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定量分析了过江通道建设前后,江北沿江地区相对主城区的通勤可达性与休闲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并通过对道路密度的分析探讨了过江通道建设的适宜间距对提高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江通道建设后,江北沿江地区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且空间可达性与道路交通网络的相关性较强;过江通道之间应保持适宜间距,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Abstract:

本文以南京为例,基于GIS 软件平台,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定量分析了过江通道建设前后,江北沿江地区相对主城区的通勤可达性与休闲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并通过对道路密度的分析探讨了过江通道建设的适宜间距对提高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江通道建设后,江北沿江地区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且空间可达性与道路交通网络的相关性较强;过江通道之间应保持适宜间距,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01047,30700097) 资助
作者简介:

卢银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尹海伟,博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讲师


译者简介:

参考文献:
  • [1] 许泽成. 大都市的交通与经济发展[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5.
    [2] 徐的, 陆玉麒.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04, 24(6):830-833.
    [3] 祁毅. 基于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的规划支持系统研究——以南京为例[D]. 南京: 南京大学, 2008.
    [4]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J]. 地理学报, 2005, 60(3):371-380.
    [5]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湖南公路网络演变的可达性评价[J]. 经济地理, 2006, 26(5):776-780.
    [6]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等.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 地理学报, 2006, 10: 1068-1074.
    [7] 罗鹏飞, 徐逸伦, 张楠楠. 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4, 24(3): 407-411.
    [8] 马爱葵, 曹荣林, 张培刚, 崔晶. 铁路网的扩建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以山东省胶济沿线城市群为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3(2): 89-93.
    [9] Enjian Yao , Takayuki Morikawa. A Study of an Integrated Intercity Travel Demand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5, 39: 367-381.
    [10]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中国干线公路网联接的城市通达性[J]. 地理学报, 2005, 60(6): 903-910.
    [11] Shahab Fazal.Land Re-organisation in Relation to Roads in an Indian City[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2): 191-199.
    [12] Karst T Geurs, Bert van We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4, 12(2): 127-140.
    [13] Thomas Straatemeier. How to Plan for Regional Accessibility?[J]. Transport Policy, 2008, 15(2): 127-137.

    [14] David Levinson. Perspectives on Efficiency in Transpor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3, 1: 145-155.
    [15] QureshiIntikhab Ahmed , Huapu Lu, Shi Ye.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Equity: A Case Studyof Beijing and Karachi[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8, 42: 125-139.
    [16] Jiawen Yang, Joseph Ferreira. Informing the Public of Transportation–Land Use Connec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2009, 17: 27-37.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80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