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0
2005年第6期   DOI:
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都市区绿地系统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Basic Factor to Balanc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Areas

石崧 宁越敏

Shi Song, Ning Yuemin

关键词:大都市区;都市区绿地系统;开放空间;城市空间结构

Keywords: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 Open Spac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摘要:

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迈向大都市区时代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新的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结合欧洲的规划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是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观点,探讨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现象,并设计新的规划程序,总结三种规划手段:保护、更新和新建。


Abstract:

The currently urban development is entering a new age of metropolitan area.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a new concept that is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 After introducing three 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 plans, it presents that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the basic factor to balanc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areas.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it discusses the spatial disparity phenomenon of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 Finally, it designs the new planning program and summarizes three kinds of planning measures: protection, renewal and newly-build.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01JA790084)资助。
作者简介:

石崧,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shi99song21@21cn.com
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译者简介: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大城市跨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将周边地区纳入其城市化轨道,构成大都市区这一新的城市空间。大都市区的出现使城市地域发生扩张和重组,相应地各种用地要素也应重组以适应大都市区地域变化的要求。但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局限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难以与都市区这一更大的空间有机结合,已不适应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此,本文借鉴欧洲大都市区规划的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这一新概念,认为都市区绿地系统作为大都市区用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地景观美化和休闲的单一功能,通过彰显生态功能在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2 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的演替

  都市区绿地系统脱胎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的全新诠释。城市绿地系统在风景园林学中称之为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它主要指城市建成区内的各类专项绿地:城市公园、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道路及防护绿地、风景区绿地。城市规划学逐步在实践中发展了自身对开放空间的理解,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land system)的概念,可是在具体的规划操作中大多仍沿用风景园林学的思路,即以专项绿地的形式加以处理。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有学者提出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概念,指在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和经营的、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产出的各类绿地(含部分水域)的集合。这一定义无疑更为宽泛,也暗示了城市绿地系统地域范围的扩展。最近两年,又有学者从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角度,参照英、美、日等国开放空间的提法提出了绿色开放(敞)空间的概念,认为所有在城市内及其周边地区能提供市民接触自然的场所均属此类。它更侧重于绿地系统的功能性,注重空间的内在质量。延续这样的概念演替轨迹,考虑到当前城市功能区已扩展到整个大都市范围,从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以区域空间的视角审视,本文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的概念,赋予城市绿地以新的空间内涵。图1显示了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的变化过程。
 

2.2 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界定

  都市区绿地系统(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system)是在大都市区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都市区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用地,还应包括连接各公园、居住绿地、风景区、都市农业园及城市森林的绿色廊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都市区绿地系统的面状形态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风景林地,还包括大面积的都市农业园(而非普通的大田农作区)和水域,如山林、原野、观光农庄、休闲农场、湖沼等等。其中,作为都市区绿地系统之一的都市农业园区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常被其他用地所替代。事实上,无论是“产品消费型”还是“休闲观光型”的都市农业都兼具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是基质性的绿色空间。线状形态除了带状公园、防护绿地、道路用地之外,也应该包含穿城江河、河溪、绿色廊道(greenway)等等,其目的是在整个大都市区范围内,使各类绿地形成相互联系,存在生态交流的系统网络。


3 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都市区绿地系统

3.1 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欧洲的经验

  当城市发展成为大都市区,也就意味着不少地块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以生态学的观点看来,这一过程于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一方面,人类活动的多元性可以产生并维系别处无法造就的多样化生境,而丰富的生境类型通常有利于物种甚至包括濒危物种的高度多元化。另一方面,这对许多自然生境和物种而言也是一种威胁,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作为一种区域性功能区存在的大都市区,有必要在这两种关系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如农田的开发程度超过再生能力,或者开放空间被建筑和交通设施所包围,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在欧洲,平衡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往往被视为能否实现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营造并保护都市区的绿地系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欧洲大都市区往往通过控制土地利用需求以防止城市蔓延,建构平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采取分散化的集中(decentralized concentration)战略,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文化生活,使重点城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增强社会凝聚力;二是保护开放空间的战略,主要是营造绿带(green belt)或区域公园(regional park)。多年来,环绕欧洲城市的开放空间得到了相当好的保护。例如伦敦和巴黎的绿带,柏林与维也纳公园环带和森林,马德里、里斯本、米兰和莫斯科的国家及区域公园。然而,它们大多数在城市发展的压力下仍然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目前,几乎每一个欧洲大都市区都在思考如何运用规划手段解决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空间冲突,在不断的尝试之中,纷纷制定各自的规划,试图平衡都市区空间结构。


3.1.1 巴黎区域绿色规划

  巴黎大区1995年的区域绿色规划(Regional Green Plan 1995)将绿带列为巴黎大区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见图2),它考虑如何使每一个居民都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接触自然。该规划将绿带视为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基础,由三类空间形式组成:(1)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界定的绿色空间,如国有的林地、森林、农田和城市公园;(2)界定为具有功能性基础的空间,如以特定土地政策保护的农田等;(3)被确定为生态修复的廊道和市民可达的线状空间,如线形的自然环境、绿色廊道、延展的河道与沟渠等。巴黎将区域自然公园(3个已获批准,2个在批)视为土地利用发展的关键以及规划工具,力图通过它们整合城市绿色空间和郊区外围主要的农用地和林地,以形成一个区域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使城乡空间协调互补。为此巴黎区域专署采纳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以创建和管理多样化的区域自然公园,建设目标是使区域自然公园在郊区绿带总面积中的比重达到1/4(见图3)。


3.1.2 米兰都市区开放空间规划

  意大利米兰大都市区有近40%的土地面积为开放空间(城市公园、区域公园、农业公园和其他类型公园),其中一半的面积为农业公园(metropolitan agricultural park)(见图4)。米兰南部绿带的主体是南米兰区域农业公园。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和乡村结构自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农业公园承担着保护米兰南部农业乡村和保护区的战略重任。在北部,高密度建成区的外围是伦巴河谷(Lambro River Valley)等区域公园,规划部门尝试在废弃地区、原有的农业区和荒废的工业区重建绿地网络。总体上,米兰的绿地规划比较强调在区域尺度上保护并维系自由绿色区域,如乡村和农业区等开放空间,并且建设新的本土公园和连接区域公园之间的绿色廊道。
  

3.1.3 马德里开放空间系统

  西班牙马德里大都市区通过建立一个绿地系统的层级和邻近建成区边界的开放空间网络,以鼓励对具备生态或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进行保护。考虑植被、景观和历史背景等因素,规划根据对人为活动的限制程度将开放空间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尤其是南北流向的沿河地段)、市际公园(interurban park)。其结果是马德里大都市区60%的土地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其中市际公园主要由市镇当局或大都市区政府购置土地营造而成,大多有着既定的规划步骤,对不规则的河溪、河床、峡谷,废弃的铁路线或退化的空间加以生态恢复,重新造林,修筑步行道,在边缘地带设计汽车停车场。此外还强调营造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以保证开放空间的连续性。三个层次的公园被设计为一个整合城区和开放空间的体系,以释放都市区施加在具备生态和人文价值空间上的压力,防止它们被中心城区所吞噬。
  总之,欧洲大都市区将区域性的绿地系统视为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环城绿带、区域公园、农业用地都是欧洲都市区绿地系统的主要形式。在面状绿地之间营造绿色廊道是它们在绿色空间建设中比较重视的问题。规划通过保护现存的开放空间抵制来自于城市扩张所产生的生态压力,同时使绿地系统生态和游憩休闲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


3.2 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

  从欧洲的经验中不难发现,能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绿地系统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园林绿地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上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其空间结构必然是以人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流转为中心而建构的。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娱乐区、办公区等空间单元因为能够产生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而被人们视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具有一定目的的积极机能空间;与之对应的绿地系统被人工系统的严整结构挤压得支离破碎且相互间缺乏联系。诸如纽约中央公园这样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在现代的大都市区已不多见。在这里,绿地的生态功能受到抑制,而其社会效益就凸现出来,如调节心理环境、景观美化、休闲游憩、社会教育等。
  与城市园林绿地不同,都市区绿地系统在大的空间尺度下彰显出强大的生态功能。对现代大都市区而言,除了经济上的城乡交流,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之外,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都市区绿地系统也是联系城乡不可或缺的纽带,可以称之为“绿色基础设施”。它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空间生态化的基本要素能重新梳理空间秩序,使城市空间结构获得更为平衡与协调的发展。
  由于土地利用格局的非均质性导致都市区绿地系统的密度、形态、功能均发生了空间分异。根据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大都市区可划分为中心城、近郊区、远郊区和乡村四个圈层。中心城因为高密度人工建筑的存在,压制了绿地的生存空间。绿地面积最少,比重最低,结构破碎。绿地存在形式多为城市公园、社区游园、街旁绿地、单位绿地等,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生态联系。林木多为新植幼林或有着历史价值的古树名木,种群结构不合理,其功能定位强调景观美化。近郊区建设开发密度相对较低,住宅、工业区、学校、商业服务点在市郊呈园区化开发模式平面铺开,对这一地带的绿色空间构成威胁。但与中心城区比较,这里通常拥有成片的绿色空间。绿地存在形式以郊野公园、动植物园、经济林区、防护绿地、湖泊、工业绿地为主。林木多为游憩林、生长林和成年林,且呈片状形态,沿河道和交通线以及线形的绿色廊道发育。近郊区绿地主要起到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景观营造的作用。在远郊区,人类活动的扰动较前两个圈层更少,保留有大片的农牧业用地和山林地。绿地存在形态以自然风景名胜区、生产绿地、自然山林、都市农业园区、水源保护区为主。林木多为多功能森林、农田林带,绿色廊道往往发育成为联系面状绿色空间的绿色网络。这一圈层的绿地着重发挥其自然生境的养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农林生产观光等综合功能。而在大都市区最外缘,人口密度极低,以乡村景观为主,农用地和森林随处可见,甚至保留有诸多荒地。该地带的绿色空间以空间本底的形式存在。
  既然都市区绿地系统存在着空间上的分异,以绿地系统作为规划工具实现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平衡,就需要用不同的设计手段满足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尤其要协调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各圈层的功能分工)和区域整体功能的一致性(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两者间的关系。可见,空间尺度的拓展和功能定位的空间分异对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4 都市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程序及手段

  平衡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绿地系统能为大都市区提供一定的生态秩序,并对其具有最大意义上的渗透性、可达性和可亲近性。这样的功能性要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绿地所能够完成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加以规划调整。

4.1 都市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程序

  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多局限在主城区的规划范围之内,而市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则往往成为市域生态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多停留在战略规划的层次,可操作性较差。近年来,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集中了园林、规划、土地、交通、市政、农业等多部门的力量编制各自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范围涵盖整个大都市区(我国多为市域范围),广度和深度均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借鉴已经成熟的城市规划设计程序,结合建设部门2002年试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可以设计一套都市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程序。在大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内分层分级,在每个层次以一定的设计理念加以指导(见图5)。

  面向整个大都市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应注意与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组织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方向紧密结合。因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平衡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区域层面的有机空间组织。所以要树立起城乡结合的观点,根据自然本底的特性而非行政区划界限来划定规划范围,将更大范围的绿色空间囊括进规划视野,这样才不会人为地割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生态学的系统观和地理学的宏观视角在这一层次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主城区绿地系统历来是绿地规划的重点,它对市民而言有着最大的效用,需要以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加以指导规划。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诸如控制绿地服务半径,打通绿地空间界面等方法,使绿地走进生活,让市民走进绿地。分区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参照上一层次的设计原则适当深化,同时也可以视为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向具体地块景观设计的过渡阶段。绿地系统控制性详规侧重于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它是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能够通过规划管理加以贯彻实施的有效手段。这一层次同样也需要城市规划和生态学的指导,结合绿地空间生态功能要求和城市空间序列要求,考虑特定地段的人文风貌。在宏观上构成生态空间序列主控框架的同时,局部地段也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地形态。绿地系统修建性详规则是根据控制性详规,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此时要求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密切配合,将上述各阶段的规划意图用具体的园林手段规划实施到具体的地块上去。


4.2 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手段

  目前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理念与手段已经趋于成熟。规划目标主要是强调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理念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而规划手段可总结为保护、更新和新建三类:保护即对具备生态和人文价值的开放空间实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更新指对现有城市公园的再改造,也注重修复废弃退化土地;新建则是通过土地置换营造新的绿地,或是建设绿色廊道。


4.2.1 保护有价值的开放空间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规划工作的基础,所以几乎所有的绿地规划都给予具备生态和人文价值的开放空间高度的重视。国外经验显示,成功的保护有赖于地方政府实施的长期综合举措,需要考虑诸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如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PAC)在大伦敦战略规划中将绿带、大都市区开放场所(MOL)、泰晤士河、休闲游憩场地、各种廊道、广场、公园和历史考古遗产等均视为开放空间,它们覆盖了伦敦1/3的面积,并有2000公里长的步行绿道,被认为是维护伦敦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贡献。LPAC的首要政策建议就是维护和改善伦敦绿带和开放空间的质量以控制建成区蔓延,丰富绿带的景观特征和质量。美国的区域规划协会(RPA)在对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中,同样设计建立11个总面积达250万英亩(约101万公顷)的区域自然保护区以保障森林、分水岭、河口和农田等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增长建立绿色限制。国外都市区在尽力保持开放空间的历史景观和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强调绿带和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鼓励市民对开放空间的有效利用。如伦敦在其开放空间中为休闲、游憩、运动和旅游保留了许多户外设施;巴黎也主张将自然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统一起来考虑。
  无论是伦敦的绿带还是纽约的保护区,它们都处在面临着郊区化蔓延压力的地带,相关规划保护措施无疑有助于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这些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保护区作为绿色斑块是都市区绿地系统的核心景观,在划定范围时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的面积。可以运用控制性详规的手段,对核心区划出绿线,绿线内的区域实施绝对保护,限制人为的开发活动。而在规划绿线外围划出灰线,建立缓冲区,其间的区域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人工开发,增设游憩休闲设施。此外,对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绿色空间应赋予其优先保护机会。


4.2.2 以生态和人文手段更新绿色空间

  更新一方面是对于自然植被风貌破损、景观破碎严重的城市公园加大绿化力度,保障其绿化覆盖率,如RPA的纽约区域规划就提出加大对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改造资金力度;另一方面是修复工业废弃区、荒废土地以及退化的地带。这些荒废或退化的土地无形中为都市区绿地营造提供了新的空间,如波特兰大都市区1992年启动的绿色空间生境修复计划,强调重建绿色廊道,合并破碎化绿色斑块,旨在修复和增加城市的自然区域。世界上更新绿色空间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莱茵鲁尔大都市区的埃姆歇园(Emscher Park),该地区原是德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在新的规划中采用更新埃姆歇峡谷的自然景观(明确了7条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绿带)、埃姆歇污水系统生态与结构重建(改造埃姆歇河与支流的再自然化),住房和工作计划等三项措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设计还十分强调对该地区在过去工业时代遗留下的丰富的人文遗产进行保护、维系和重新利用,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等)进行生态恢复,甚至鼓励艺术家对原有的工业建筑重新设计,以提高区域的可识别性。更新修复后的埃姆歇地区有一半的面积成为开放空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生物圈保护区。


4.2.3 建设新的绿地以完善系统结构

  新建绿地多可归为两类:一是利用土地置换的机会建设面状绿色空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PAC)就强调要进一步增加伦敦公共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的数量,包括植树绿化、创建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儿童的游乐场地,并倾向于将绿化的重点放在开放空间较少的地区,以便有更多的人可以利用这些开放空间。米兰的蒙扎(Monza)公园建设则是希望在城市发展密集的米兰北部开辟出新的空间以缓解生态压力。二是沿交通网、高压输电线和河道创建绿色廊道以连接公园、游憩空间、农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如美国区域规划协会提倡在纽约建设一个区域绿色廊道网络,以提高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两类行动的主要目的都是调整绿地系统结构,保证绿色空间均匀布局,以期构筑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联系紧密的绿地系统。
  欧美都市区新建的城市绿地体现了景观生态理论的整体观与系统观。通过有选择地建设面状绿地平衡空间结构,并用绿色廊道的形式联系原来岛屿状的绿色斑块,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的绿色网络。绿色廊道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学意义。它有助于减少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让更多的动植物渗入建成区,延伸到其适生的地域生境中。同时在网络节点建设开放空间,会给生物提供更大面积的栖息地,保护小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5 结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城市纷纷逾越中心城区的地域界限,与周边的郊区、乡村一同形成新的功能区——大都市区。借鉴欧洲都市区规划与建设的成熟经验,在大空间尺度背景下,中国的城市绿地系统应为都市区绿地系统所替代,并赋予后者以更多的生态和空间内涵。在大都市区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其视为平衡空间结构基本的要素和联系城乡不可或缺的纽带,以全新的程序为指导,运用保护、更新和新建三种手段平衡都市区空间结构,以期实现区域范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宁越敏. 国外大都市区规划体系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36-43.
    张国强, 金中泉. 论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2001,17[4]:22-25.
    李敏.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严玲璋. 发挥上海绿色空间优势的思考. 中国园林, 2001,17[(2):57-59.
    [日]高原荣重著,杨增志等译. 城市绿地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赵峰, 徐波. 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初探. 中国园林, 1998,14[3]: 14-16.
    Jari Niemel. Is There A Need for A Theory of Urban Ecology? Urban Ecosystems, 1999[3]: 57-65.
    Anne-catherine Grandchamp. The Effects of Trampling on Assemblages of Ground Beetles (Coleoptera, Carabidae) in Urban Forests in Helsinki, Finland. Urban Ecosystems, 2000[4]: 321-332.
    Nikolai Lutzky, et al.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Metropolitan Regions, 1999.
    Joe Racetz. City-Region 2020: Integrated 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 2000.
    A.Rist, et al. Strategy Report of the Paris Ile-De-France Region, 1999.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of Milan. Strategy Re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Milan, 1999.
    Directorate General for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trategy Report-metropolitan Region of Madrid, 1999.
    Mark A. Towne. Open Space Conserva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s. Urban Ecosystems, 1998[2]: 85-101.
    LPAC. Planning for Greater London: A Guide to LPAC’s Strategic Policies. 
    www.lpac.gov.uk, 1997.
    Regional Planning Association. A Region at Risk: a Summary of the Third Regional Plan for the New York- Jersey-Connecticut Metropolitan Area, 1996.
    Rob H. G. Jongman & Daniel Smith.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from Site Protection to Ecological Networks. In Jim Sanderson, et al (eds): Landscape Ecology——a Top-down Approach. London, New York: Nastingdon, 2000.
    Esther Lev. A Regional Restoration Grants Program to Promote Preser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Urban Natural Areas. Urban Ecosystems, 1998[2]: 137-154.
    J. M. Labelle & G. Center. Emscher Park Germany——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a "Park". 
    www.georgewright.org, 2001.
    Tomas Groh & Klaus R. Kunzmann. The 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scher Park: Another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9.
    LPAC. Strategy Report: Metropolitan Region London, 1999.
    G. Lindsey. & G. Knaap. Willingness to Pay for Urban Greenway Proje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9,.65[3]: 297-311.
    Nelson P. Lewis. Planning the Modern City.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8.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804070